第1版:要闻

沁源:全域旅游“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 沁源县韩洪乡王家湾村。本报记者 冯毅松 摄

  •   天和景明,杨柳依依,远山含黛,松柏青青。盛夏时节,记者走进沁源县韩洪乡王家湾村,群山环绕,绿树成荫,整齐的房屋嵌在青绿、翠绿、深绿间,记者一行像是行走的甲壳虫,瞬间被绿色包围。
      “我们村距离沁河源头仅有10公里,是从沁河源头出来后的第一个村,有森林氧吧之称。我们就是要发挥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门户的区位优势,融入区域发展,打造我县西部旅游发展带的重要节点,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沁源县王家湾村支部书记李国庆说。其实,这只是该县打造全域旅游、全域度假、森林康养、乡村康养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沁源县紧抓全省锻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的历史机遇,在全域旅游思路的指引下,立足资源优势,高点站位、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率先作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促进“旅游+”“+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文化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多元化旅游板块活力四射,绿色康养、全域度假康养旅游强县正在成为新时代沁源对外开放发展的靓丽品牌。今年上半年,该县接待游客210万人次,完成旅游收入21.3亿元,同比增长30%,全县旅游跑出了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补短板添底气

      近年来,沁源县积极推进干线公路提档升级。重点做好黎霍高速建设服务保障,主动对接、积极推进平安高速项目;加快办理太岳通用机场前期手续,力争下半年开工建设;稳步推进黄土坡隧道工程,力争年内全线贯通;开工建设南环桥至闫寨市政道路、西下线郭道开源桥及其连接线、口头至平遥界口子路建设工程;实施沁洪线狼尾河至李元、上滩至新店上、交口至有义路面改造工程;做好沁沁铁路、南环至太岳通用机场、周家沟至良马道路建设前期工作。
      同时,推进旅游公路提速增效。规划建设快进慢游、区间循环、景景通、城景通旅游环线。围绕花坡、沁河源、芊林背、灵空山等旅游景点,实施上舍-灵石界、黑峪-造峪-仁道、猫尾川-霍州界、王家湾-沁河源、王家湾-红窑上、五龙川-关家山、花坡旅游路彩色沥青路面等9条84.9公里西部旅游线路;围绕菩提寺、青龙山庄、琴泉山森林康养、南石房车营地等旅游景点,推进友仁至管家沟、支角至东山公园、马泉至管家沟东部旅游线路建设前期工作。
      另外,该县持续加大有效投资力度,进一步增强了旅游业发展后劲。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文化旅游建设项目陆续建成投入使用,全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十足。

    “好风景”变“好钱景”

      不仅是王家湾村,花坡的塞上风光、岭上村的特俗民宿、红源村的皇家峪田园综合体、景凤乡社科村生态农庄、灵空山镇五龙川片区乡村旅游……全县各乡镇、村以不同主题举办旅游文化节,乡村旅游建设蔚然成风。仅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27.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912万元,同比增长49%,创历史新高。其中,沁河源头、芊林背、花坡等乡村旅游景点吸引了无数观光客,真正让“好风景”变成了“好钱景”。
      特别是在乡村旅游方面,沁源县根据各乡镇不同的旅游资源,积极引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农家乐建设,全力打造“一乡一品牌”“一村一主题”“一家一特色”等乡村旅游特色品牌。通过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不断构建起“全域覆盖、全城联动、全民参与、全景联合”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不仅如此,通过近两年来开展的一系列旅游文化推介活动,“旅游+”“+旅游”的模式,“火”了全县的旅游业。如今,文旅融合正成为该县旅游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依托“冬享民俗年”文化活动,该县村村有节目、乡乡有活动,开展了29项文化和旅游活动,增加了冬季旅游产品供给,为今年前两个月旅游业高速增长创造了条件。依托“二青会”3VS3篮球赛在该县举办、“二青会”实体火炬在该县传递,沁源县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首次推出了该县文创产品“沁宝宝”“源贝贝”,并精心设计制作了文化衫、网红拍照墙等36种文创产品,提升文旅融合发展品质,扩大旅游消费需求;依托“中国作家看沁源”的活动,借作家、诗人之笔,进一步宣传、推介沁源;依托“绿色沁源·凤舞太岳”国际观鸟节活动,让绿色沁源走向国际,走向世界……
      “旅游+”正成为该县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乡村”等模式不断涌现,为沁源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不竭动力。

    突出优势敢于“亮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沁源县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因“绿”而迸发活力。
      “全域旅游就是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现代大旅游格局。”旅游局郭天红说道。
      该县依托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打造集生态观光、生态度假、生态康养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集群;深入挖掘、研究龙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河流文化、森林文化等,构建文化产业集群;依托丰富的道地中草药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北药之首”品牌,培育中医药健康产业集群;依托独特的山地优势,大力发展山地自行车赛、越野赛、自驾游等体育运动项目,构建运动健康产业集群。
      突出旅游服务的软实力,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建设集散中心、旅游厕所等公共设施,规划开通连接各主要景点的免费客运线路,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能力;加快建设“星级酒店+主题酒店+精品民宿+营地”多元住宿体系,对授牌“民宿”予以改造奖补、经营补助、贴息扶持,力争每个乡镇都打造一个容纳百人以上食宿的旅游接待服务站点。发展一批有机美食、养生药膳、生态农牧、风味食俗,打造成“农家乐美食之乡”。
      同时,继续开展好传统节庆、庙会以及群众文体系列活动,持续保持“乡乡有节庆,月月有活动”的良好态势;加强与途牛、百度地图等公司的合作,推广该县自驾游线路;借助“两微一端”、微电影、影视剧作等新媒体、融媒体精准宣传,不断巩固和扩大绿色沁源美誉度、知名度和影响力。
      发展潮涌,带来的是一个个精品景区呼之欲出,一件件旅游产品打入市场,一条条精品旅游线路走进广大游客的视野……
      全域旅游,正逐渐成为沁源县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和核心“增长极”。

    本报记者 冯毅松 通讯员 廉桂琴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7-15期

    • 第2019-07-14期

    • 第2019-07-13期

    • 第2019-07-12期

    • 第2019-07-11期

    • 第2019-07-10期

    • 第2019-07-09期

    • 第2019-07-08期

    • 第2019-07-07期

    • 第2019-07-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