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近代以来兴起的办报办刊风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虽然时过境迁,但在各档案馆、图书馆留下了繁多的新闻报刊资料,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新闻档案。笔者认为,在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今天,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对这些新闻报刊中的内容进行挖掘整理,舍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为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供许多有价值的文史资料。
如何利用这些新闻报刊档案,笔者总结了几种模式,并以此谈几点粗浅看法。
利用模式1:
怀旧,以留下记忆
德国哲学家阿斯曼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即一个民族没有记忆的话,它会衰亡。这一论断乃真知灼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怀旧中留下了记忆,才能从远古走到今天的新时代。
虽然中国新闻史的历史不长,但也有百余年了。在此期间,许多报人用笔墨记录了世事动态和时代风云,其中有许多内容与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有关,静待我们去挖掘整理,再移植到当代人的记忆中,作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
笔者认为,利用新闻档案实现文化怀旧,以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可从以下两个主题挖掘:
一、精选文艺作品。中国新闻报刊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重视文化副刊,特别是在近代报纸副刊中,当时的文化名人大多有向副刊写文学作品的习惯。或单篇或连载,或小说散文,或诗词绘画,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现实,出现了许多名篇。若集中选编,将蔚为大观,成为了解那个时代的生动教材。
二、精选民俗文化纪录。许多记者贴近时代,用新闻笔触,采访了大量社会新闻。大致的分类有节日庆祝礼俗、婚丧嫁娶仪式、劳动生产方式、土产特产以及风味小吃等。细读这些新闻,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幅民俗风情画,那里面有现在已不多见的文化礼仪,有我们没有见过的纯朴民风和生活场景,可以把这些内容挖掘出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做成资料片,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已消失的民俗文化,补上文化记忆缺失这一课。
当然,由于办报办刊者的立场与认识不同,挖掘上述两个主题,不能照单全收,应从中择优,把能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内容整理出来。
利用模式2:
求解,以恢复传统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传承的内容。其中,物化的历史名胜和古迹,我们现在看得见摸得着,例如北京故宫、明长城、山西平遥古城等世界级的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随着时代变迁而荡然无存。如汉代张衡用地动仪预测地震的技艺等。但是,若翻阅百余年的新闻报刊档案,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失传的非物质文化技艺,有一部分就出现在当时的新闻报刊中。所以,恢复失传的传统技艺时,到新闻报刊档案中求解,应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现举一例。今天的人们到北京后,若去大栅栏一带欣赏老北京文化时,往往能遇见“北京炒肝”这道小吃。但内行人说,这炒肝与以前老北京的炒肝相比,用料及制作技艺相差甚远。对其中的原因,笔者从新闻档案中发现了答案。
原来,在民国初年,北京有家饭馆叫会仙居,老板把猪的肠、肝、心、肺洗净后,分别切成肠段、心丁、肺条、肝片,放作料后用白汤煮,起名“白水杂碎”。但因工艺简单,作料单一,故不受食客青睐。当时,《北京新报》主笔人杨曼青是一位美食家,写了大量饮食行业的新闻报道。得知会仙居的“白水杂碎”不受欢迎后,就建议会仙居老板去掉杂碎中的心、肺,只突出猪肝这一食材,做熟后勾芡,并新起了个名字叫“炒肝”。会仙居老板按此建议做出的炒肝推出后,果然大受食客欢迎。随后,杨曼青还对如何选猪肝做主料、配什么样的作料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对工艺流程、制作技艺的要点进行了系统总结,写成文章在《北京新报》进行了宣传。文章的要点是:先将猪肠用清水加醋洗净,去腥臭后开锅煮后文火炖,锅盖必须是比锅小一圈的木锅盖,目的是使肠能熟透又不跑油,且保持肥美香味。待肠烂熟之后切成五分长小段,称之为“顶针段”。猪肝洗净后用刀斜片成柳叶状条儿,制作料时先将食油熬热,放入大料,炸透后放入生蒜,蒜变黄时即放入黄酱。另熬上好口蘑汤。配以蒜酱、葱花、姜末的口蘑汤,再将生肝条放入肠中,马上勾芡,再撒蒜泥,一道美味的“炒肝”就做成了。遗憾的是,会仙居的“炒肝”技艺没有后人传承,形成了技艺断代。虽然其他饭馆也做“炒肝”,但都是按各自的理解去做,并没有传承正宗的炒肝技艺。
由此给我们一个启发:恢复失传的传统技艺时,可利用新闻档案,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至于如何利用新闻档案,笔者建议,可以把需要恢复的传统技艺,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成关键词,如饮食、工艺美术等,借助档案馆、图书馆查询系统分类检索,然后再对得到的报刊资料进行细查,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一个捷径就是查询已出版的文集汇编,因为其中的许多文章最初就在报刊上发表,后来才汇编成文集的。
利用模式3:
对比,以树立自信
在新闻报刊档案中,若以时间为纵轴,把过去与现在对比,就会发现百余年来,社会在演变中进化,在进化中发展。所以,利用新闻报刊档案,可以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过去与现在对比,从中发现传承的亮点,树立文化自信提供资料。笔者总结的方法是:
一、对比社会风气之变。查阅新中国成立前的新闻报刊档案,许多报道社会风气的报道,大都涉及封建迷信、流离失所、灾荒瘟疫、地痞恶霸、卖儿卖女、鸦片、娼妓、脏乱环境等。再查阅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文革”结束以来的报刊,这些恶劣的社会风气也已得到明显改观。时下虽然有人感叹,现在的社会风气不如以前,笔者认为这是以偏概全。通过报刊档案对比,社会风气的大幅好转是主流。
二、对比文化繁荣之变。在新闻报刊档案查阅中,笔者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是,以前的文化生活虽然有,但大多数为富人享受,以穷人居多的乡村,能生存下来是第一位的,文化生活对他们来讲是奢侈消费。再从文化品种和传播方式看,一是文化品种少,二是传播方式落后。再看改革开放以来的报刊档案,既有传统文化,又有现代文化,不但种类繁多,传播方式借助网络,已进入全媒体时代。这一文化繁荣之变,已成不争的事实。
三、对比物质文明标志之变。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飞速发展。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现代化机场、港珠澳跨海大桥等物质文明标志工程,上溯至20世纪初,这期间的新闻报刊是没有这些报道的。因此,利用新闻报刊资料,分行业对比物质文明标志之变,会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供真实而生动的教材,这就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底气。
综上所述,从百年来的新闻报刊档案中挖掘整理客观真实的资料,制作直观、生动和形象的图书、视频等作品向大众传播,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可采取的又一有效途径。(作者单位: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人力资源中心)
王志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