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论 坛

扎根大时代,讲好工匠故事

——以山西工人报《匠心筑梦·寻访三晋工匠》为例

  “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制造业的殷切嘱托。大国重器,匠人为基。拥有一支技艺精湛、敬业奉献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坚强保障。寻访大国工匠、弘扬劳模精神,已经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从2016年4月起,山西工人报策划、开设了《匠心筑梦·寻访三晋工匠》专栏,本报记者深入车间、厂房和班组,讲述我省生产制造领域的工匠故事,弘扬“工匠精神”,体现出了不起的三晋制造,在广大职工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扣准时代脉搏,新闻策划精准制导
  要提高主题报道的水平,发挥引导舆论的功效,必须要做到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紧扣时代脉搏,服务中心工作,精准设置议题。
  2016年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就报纸自身定位来说,作为山西省总工会的一张机关报,“为职工服务、为工会工作服务”即是山西工人报社一直秉承的办报方针。
  在创业创新的“双创”时代背景下,2016年以来,山西工人报社推出了《匠心筑梦·寻访三晋工匠》专栏系列报道,聚焦山西省行业顶级技工,全面反映知识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创造性劳动,以主流媒体新闻敏锐度,挖掘典型工匠样本,讲述创新创造的时代故事。这一议题的设置无疑找准了时代要求、党的主张与省总中心工作的最佳契合点。
  大雪无痕,“匠人”有迹可循。在策划中,对“三晋工匠”的界定也有高标准,被列入采访对象的是三晋技术能手和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获得者,以及国家级或省级的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都是在省里或全国获得行业技能大赛名次的优秀选手。如,从一名普通维修钳工一步步成长为“国家技能大师”的数控“妙手”张东元;练就一手过硬技术,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拉挺工罗琴琴;复苏失传300多年“绛州澄泥砚”的非遗传承人蔺涛,填补了我国没有澄泥砚的空白,等等。他们是我省一线职工的杰出代表,创造出一个个行业奇迹,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
  实行项目制运作方式,根据某专项宣传报道需要,由相关人员领办,打破部门界限,抽调精兵强将,集中策划、采写、制作。每月月初,项目组上报至少2个以上的策划预案;每周周一,社领导调度策划进展;月底,报社编委会对策划落实情况做总结讲评。用制度保障新闻策划落到实处。山西工人报社保持每月推出至少两组重大主题策划报道。想策划、出精品,成为报社的常态。
  每篇文章最后配以记者的采访札记,短小精炼、画龙点睛,增强思辨性、启发性。
  二、真实呈现绝招绝活,细微之处展示匠人匠心
  著名美国传记小说作家斯通说:“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
  嗜之越笃,技巧越工。三晋工匠拥有着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手艺,如何将报道对象精尖复杂的绝技绝活、深奥难懂的专业理论、既讲得深入浅出,又让读者真实可感,是记者在采访工匠时需要攻克的一大难关。这就要求采访者能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笔者曾参与了这个专栏的采写。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次采访起重工霍翠平。他的招牌“绝活”是,一眼确定起吊件的重心。当到达车间后,笔者从似懂非懂变成了完全不懂。“吊件整体结构不对称,怎么能精准地判断重心?”“三合一减速器是用来做什么的?您能不要用术语解释吗?”……隔行如隔山。采访过程中充斥的各种技术术语、工艺流程的专有名词,让笔者望而却步。此外,霍师傅的绝活凝结了多年的专业积累、生活沉淀,想要精准地“翻译”过来,绝非易事。
  惟有耐心地、不厌其烦地提问,反复用心感悟理解。笔者当时想到了对比法,即以一件异型吊件为参照物,将霍师傅肉眼确定的重心与标尺衡量的重心做比对,果然不差分毫。这样也能将其慧眼定重心的绝活,通过具体、真实的实例呈现出来。
  “68步作业法”是动车组检修大师周文刚的拿手绝活。为了将这项绝活简练地表述出来,让读者能读得懂,笔者深入检修车间,跟着周大师钻车厢、趴钢轨,眼到、手到、步子到,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摸过去,“第一步检查头罩是否关闭良好,第二步检查船体导流罩是否安装良好……”笔者一边认真做好笔记,一边亲身体验整个作业流程,其间,还要询问可能发生的故障,“68步作业法”的创新之处等问题。
  “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笔者身入、心入现场,选择了几个关键性的细节,采用白描的手法,将“绝活”的现场感呈现出来,使读者透过文字也能感受“绝活”的精妙、匠人的匠心。
  三、探索媒体融合模式,提升新闻精品传播力
  时代更迭,如今通过读报纸了解资讯的人越来越少。如果不加快拥抱互联网的脚步,即使制作再丰盛的新闻“盛宴”,也终究不能抵达读者的眼球。
  近年来,山西工人报不断拓展新闻传播渠道,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成立了新媒体发展中心,专门设立了全媒体记者部,成功运营山西工人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工运晨读语音公众号、班前汇微信公众号等新的发布平台,形成了党报传播的多平台、多渠道、多声部合唱。根据新媒体指数排行榜,本报微信号全年稳居全国工会系统2300余家公号前十名,全省纸媒公号排行前5名,提升了社会影响力。
  在“寻访三晋工匠”报道中,山西工人报积极调动媒体资源共同造势。记者在采写稿件后,还现场摄录了一段大师们的“绝技绝活”,后期根据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内容需求,剪辑制作了3-5分钟版的短视频。
  用二维码将视频“搬上报纸”后,同步在山西工人报微信公众号制作推送。
  在报媒文字与图片深度报道之外,还推出了网络报道、微信报道。用镜头语言讲述大师们的“绝技绝活”,极大地丰富了静态文字叙述,让读者一目了然。这种“一鱼多吃”的传播方法,将原本一个个看似遥不可及的工匠,拉近到读者面前,让读者体会到“工匠精神”就在身边,提升了新闻报道网上传播效果。
  目前,山西工人报曾经报道过的多名“三晋工匠”已在全国叫响。2016年“五一”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太重集团钳工张东元、焊工樊志勤进行了报道,随后新闻频道《共同关注》也报道了他们两人的先进事迹;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还报道了成型拉挺工罗琴琴的先进事迹。
  《匠心筑梦·寻访三晋工匠》专栏不仅得到传统报纸读者的认可,还在工匠们的朋友圈纷纷转发,特别在一线职工的微信群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这就不仅达到了主旋律引领舆论的目的,更深化了栏目策划本身的宗旨: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作者单位:山西工人报社)

张倩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7-22期

  • 第2019-07-21期

  • 第2019-07-20期

  • 第2019-07-19期

  • 第2019-07-18期

  • 第2019-07-17期

  • 第2019-07-16期

  • 第2019-07-15期

  • 第2019-07-14期

  • 第2019-07-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