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晋周刊

漫漫暑期变身“烧钱季”?

  • 舞蹈老师正在教少儿芭蕾舞基本功。 本报记者 冯杰 摄

  •   暑假,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充满了“睡到自然醒,放肆玩游戏”的期待,而现实却是被各种各样的“行程”充斥着。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掉队,输在起跑线上,多数家长给孩子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暑期安排。于是,随之而来的是花销的不断增加,对此,家长直呼假期变成“烧钱季”。
      培训班消费成为主要支出
      “为了不遗忘每一节课,日历已经被填得满满当当,手机也处于密集提醒状态。”家住和平北路的张女士有一个即将进入小学的女儿,为了填满孩子的暑假时光,她给女儿报了8个兴趣班,一周7天都排上了课。
      事实上,在填满了孩子的暑期生活之后,也掏空了她的钱袋子。张女士算了算,一个暑假,她给孩子缴纳了近万元的费用。“别人家的孩子都去上各种兴趣班,或是出去游学开阔视野,让自己的孩子窝在家中,我实在是坐不住。”
      在长风街平阳路附近,有一座大厦。这里云集了各式各样的补习班,不少家长耳熟能详的大型校外培训机构,都在这里有校区。
      早上8点,在多数上班族尚未开始工作之时,这里已经开始了第一节授课。“8点把孩子送过来,一天安排有5节课,到晚上8点半。你上一期课程,14天就可以把下学期的五科课程全部学出来。”某培训机构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郭老师是这里一名校外培训机构的授课老师,他告诉记者,在他所教的学生中,有不少都选择了一天四到五节课,一周六到七天的上课方式。更有甚者,全部选择一对一教学,按照500元一节课的价格来算,一期上满30节课,单科就要花费15000元之多。
      记者注意到一份关于暑期家庭消费支出的网络问卷显示,兴趣班的支出占比最高达到35%。其次是课程班占比28%,旅游占25%,可见这三项是暑假中孩子最大的开 销支出。尽管教育部门不断呼吁,孩子暑假主要是游玩和休息,但是很多家长表示不能只顾玩,学习方面依旧不能放松,另外兴趣方面的培训家长们也很重视,所以兴趣班和课程班的占比也较高。
      从“车厘子自由”到“暑假自由”
      从车厘子自由,到苹果自由。道出的是消费者对于取得某种事物的财务能力。如今,诸如此类,一个名为“暑假自由”的表述正在家长群体悄然流行。
      “本身一到暑假时间上就不好安排,工作之余要多抽时间陪孩子,另外财务支出上也是捉襟见肘,没有消费能力让孩子遍地开花,想学什么学什么,最多也就选一到两样兴趣课。现在这种‘暑假不自由’现象真挺普遍的。”魏女士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收入只能算得上是普通工薪阶层,面对暑期各类培训班,她显得有些无奈。
      据一份网络公开报告显示,目前关于“孩子假期消费占家庭总消费的比重”,48.39%的家庭为20%-40%,20.97%的家庭为40%-60%。如此高的占比也让不少家长倍感压力,数据显示,有38.71%的家庭认为孩子假期消费对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压力”,30.65%的家庭则认为“有心理压力,怕孩子浪费了假期”。
      此外,报告还指出,利用假期85.48%的家庭会选择旅游(含游学,国内、国外夏令营等),67.74%的家庭会选择业余爱好兴趣班,45.16%的家庭会选择课程辅导班。其中,对于孩子假期上课程辅导班、课外兴趣班的个数,43.55%的家庭选择2个,24.19%的家庭选择3个,还有12.9%的家庭选择4个及以上。
      “家长们都不想在外报补习班,但是学校的课程太过简单,不得已才在外面报班。”李女士有两个正在上初中的孩子,她告诉记者,即使家长心里不希望让孩子太累,但是无奈的是班上别的孩子都在补课,自己孩子要是不去报班总怕落后于全班的进度,这有种被裹挟的感觉,其实根本没有“选择自由”。
      还有的家长表示,其实更希望加强对孩子的兴趣培训,而不是补课。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是否建议孩子利用假期时间补课”这一问题,选择“不补课”的家长超过了半数,达到56.45%。
      暑期教育切记盲目跟风
      事实上,暑期经济火热的背后,也呈现出不少家长的盲目跟风。
      “别人家的孩子都去上辅导班,出去游学开阔视野,让自己的孩子窝在家中,我实在是坐不住。”高女士告诉记者,每年假期,家里在孩子身上的花费接近大半学期的学费,但是不花又不行。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为了让孩子“补知识、补见识、补体格、补特长”,不让孩子掉队,一些家长煞费苦心为孩子设计安排暑假上各种兴趣班、学习班,安排各种高校游、夏令营等活动,就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中,有些家庭是被动地、盲目地随大流,最后,暑假忙坏了家长,累垮了孩子,乐坏了商家。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暑期适当的教育消费是应当的,但是高消费不一定意味着高回报,教育是特殊的产品,它的有效性不取决于价格,而取决于教育产品自身的质量,以及教育产品和孩子个性化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同时,随着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家长在暑期为孩子选择一些合理的消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并且要量力而行。假期消费容易导致非理性消费,父母在给孩子报辅导班时,首先要明白,对孩子而言,家庭、学校才是主流教育阵地,辅导班只是辅助性的。
      对于孩子暑假兴趣班花费不菲这个问题,事实上,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和经济条件都不一样,没有真正的对或错。如果孩子愿意并且接受家长的安排,不管出不出国,补不补课都是可以的。此外,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最好的学习是在实践中体验、最好的成长是按照自己原来的样子成长。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是美好的,但更应该学会“量力而行”,用“花钱精”代替“花钱多”。

    本报记者 桑莉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7-23期

    • 第2019-07-22期

    • 第2019-07-21期

    • 第2019-07-20期

    • 第2019-07-19期

    • 第2019-07-18期

    • 第2019-07-17期

    • 第2019-07-16期

    • 第2019-07-15期

    • 第2019-07-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