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7月29日,吕梁临县深度贫困的雷家碛乡,在山峁沟壑间记者看到,墨绿的枣树叶轻轻晃动,掩藏在树叶下的一串串青枣时隐时现……这是阳府井集团在该乡建立的180亩红枣采摘园。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集团与雷家碛乡10个行政村签订红枣林地流转协议,流转红枣林地15300亩,流转枣农1628户,其中贫困户726户;另与临泉镇、三交镇等七个乡镇600多户贫困户建立利益联接帮扶机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300多户,户均增收3000多元,让近万人受益。
作为一家本土民企,阳府井以“枣梦”为基,推广自营品牌临县红枣、枣饮、枣酒、枣芽茶、枣木香菇、枣木工艺品以及红枣宴等为龙头的系列农特产品,将企业发展与群众脱贫致富有机结合,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将脱贫攻坚进行到底。
以传承枣树文化开拓利农产业
临县是吕梁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县,是山西省确定的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今年以来,该县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创新机制,出台惠民补助奖励扶持政策,在壮大农业产业基地、做强农业加工龙头、打造农业精品名牌、拓展农业销售市场上大做文章。
作为中国红枣之乡,该县已有枣林82万亩。现存的千年老枣树、枣木活化石等这些足以说明临县红枣文化的厚重底蕴。因近年受市场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枣农种植红枣的积极性受挫,出现了部分红枣林地撂荒现象。
如何有效利用这一块珍贵的资源,奠定枣农稳定增收基础,山西阳府井实业集团总经理刘锦云说:“我们因地制宜、勇挑重担,以枣农自愿委托村集体流转给阳府井管理为基础,采取‘谁管理、谁受益’的反哺形式,让枣农足不出村,在自家的红枣林地打工挣钱,转型为农业产业工人。创建了企业流转枣农红枣林地、集中经营、集中管理、枣农受益的‘流转+务工’模式,并进一步由企业牵头,打造临县本土智慧生活圈。”同时,阳府井还开展了酒店管理、农村电商等职业技能实训,目前已培训823人,让更多的贫困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
以一张“红枣宴”名片延伸枣梦事业
“宴天下酒店做的那红枣宴,就是好,不论在观赏性,还是口感,都是一流的。”一位在阳府井旗下的宴天下酒店参加婚宴的临县老乡说。
“红枣宴”是该集团立足吕梁红枣资源优势、着力延伸吕梁红枣产业链,打造“餐桌上的超市”,丰富吕梁文化餐饮品牌。为此,企业组建研发团队,以“匠心工艺”研发红枣系列功能性食品,坚持无添加剂、无香精、无色素的理念!把红枣分割成枣汁、枣泥、枣粉、枣肉、枣酱等,并结合中国24节气养生理念进行菜品研发创新。
记者获悉,为助力攻坚深度贫困,拉动乡村振兴,阳府井依托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确立了“实体经济+以物易物+创业孵化+文化旅游+互联网”的多元化经营思路,在夯实实体产业的同时,建成了独立运营的“阳府井电商平台”,集APP/微商城/PC端为一体,已具备网购、外卖、网络约车、旅游等线上预订功能。集团先后与阿里巴巴、太原铁路等企业签约,走出了一条“无中生有、小中见大、易中做强”的发展新路。
一方面利用自有电商平台,带动销售临县红枣系列产品及其它特色农产品。另一方面,面向全国复制百家合作酒店,推广“红枣宴”,通过统一培训上岗、统一物料配送、统一店面装修、统一品牌输出、统一管理运营“五统一”模式,以当地劳力为主,培训夫妻式厨师管理团队,靠一技之长实现家庭劳力稳定输出就业、稳定脱贫增收。
目前,阳府井集团有18个子公司,集零售业、酒店、教育、文化旅游、电子商务、农业开发等多元化经营为一体,直接带动就业2000余人。
以责任与担当助力脱贫攻坚
受经济环境影响,临县中小微企业近年整体发展缓慢,尤其多家红枣深加工企业设备闲置,经营困难。
“阳府井集团先后与临县凯丰枣业、万里红等十几户入驻电商园区的农特企业抱团合作,建立临县红枣系列农特产品贴牌加工与销售机制,依托阳府井电商平台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助力这些农特企业尽早复产并逐步走出困境,尽快为临县的产业脱贫做贡献,携手提升临县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助力乡村振兴。”临县新闻中心主任刘生锋介绍。
目前,阳府井电商平台拥有注册用户23万人,已运营3600平方米农特产品展厅与红枣文化展览馆、创业孵化基地和23个乡/村级电商服务站等综合项目。
今年,阳府井集团为了加大帮扶力度,带动农民增收,还与城庄镇达成深度帮扶,以“流转+订单农业”的模式,合作经营,利益共享。已与该镇1652户核桃种植户签订流转协议,流转期限为5年,其中有贫困户480户(贫困人口1242人),涉及该乡7个行政村,共流转8400余亩。
本报记者 欧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