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市县新闻

搬出大山奔富路

  盛夏的广灵,蓝天白云,草木翠绿。广灵县南村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整齐明亮的房子,干净整洁的街巷,满脸微笑的搬迁群众,到处洋溢着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原先在山上干啥都不方便,搬下来后,我不出村帮其他搬迁户装修房子,干了不到10天就挣了6000多元,还是搬下来好。”来自广灵县南村镇下麻黄沟村的搬迁村民刘珍军乐呵呵地说。
  刘珍军家在南村镇南部山里的下麻黄沟村,山高坡陡,十年九旱,是典型的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山村窝铺。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刘珍军一家于2018年12月搬到位于南村镇南村村的移民新村——周图寺村,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南村镇位于广灵县西南山区,现有34个行政村,10417户26051人,是广灵县最大的贫困乡镇。南村镇移民新村占地281.1亩,涉及16个行政村,搬迁农户643户1323人。该镇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决胜深度贫困的关键,以“即搬迁、即就业”为目标,突出差异化精准施策,普惠化精准受益,安居与兴业并重、管理与服务并举,确保深度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搬出大山,挪出穷窝只是解决搬迁群众生存问题的第一步,实现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就业增收才是根本。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南村镇党委、政府牢牢把握这一关键问题,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通过建立“扶贫车间”、电商扶贫、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渠道,确保搬迁群众就业有岗位、创业有平台,实现搬迁群众户户有增收项目,家家都有一人就业。
  南村镇北土岭村架豆种植大户郭万才,往年到了架豆成熟的时候却乐不起来,由于农忙时节本地招不到采摘架豆的工人,从外地招人,成本较高不划算,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成熟的架豆无法及时采摘即将烂在地里而无计可施。今年,他再也不用为找不到采摘工人而发愁了,自从镇里成立了农民工驿站,只要在农民工驿站蔬菜群里喊一声,“北土岭村急需采摘架豆工人”,人很快就招够了,离家又近,非常方便。农民工驿站是南村镇为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而专门成立的组织,通过农民工驿站不仅搭建起搬迁群众就业的“桥梁”,还建立起用工与劳务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利用雕塑、运输、建筑、家政、服务业、公益岗位、蔬菜、特产等8个微信群,每天第一时间及时发布本地用工信息,彻底打通了贫困群众就业的“最后一公里”,畅通了用工渠道,理顺了劳务关系,实现了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
  同时,该镇还在迁出村原有耕地种植干果经济林1200亩、沙棘林3400亩、黄芪5600亩;发展“飞地黄花”1006亩;引进旭隆古灯、鸿棉制衣、巧娘手工编织等“扶贫车间”,发展“炕头经济”“居家经济”,实现了“村头建厂,送岗上门”;开展送技能入户,为群众量身定制专题培训,以技能促就业,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人”的目标;实施“搬迁深度贫困人口”资产收益全覆盖,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一项项具体的措施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一个个贴心的服务架起了干群和谐的桥梁。离开大山后的村民生活环境改变的同时,思想观念也正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搬迁群众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环境改变着观念,观念提振着群众脱贫的精气神。

本报记者 翁剑 通讯员 王春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8-05期

  • 第2019-08-04期

  • 第2019-08-03期

  • 第2019-08-02期

  • 第2019-08-01期

  • 第2019-07-31期

  • 第2019-07-30期

  • 第2019-07-29期

  • 第2019-07-28期

  • 第2019-07-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