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太原新闻

娄烦:巩固脱贫成果招招见实

  • 娄烦县静游镇石槽村3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 狄慧平 摄

  •   站在娄烦县乔家洼村光伏电站往远处望,大山深沟、荒山荒坡上,一行行、一列列光伏电板在阳光下像一面面镜子,亮闪闪地整齐排列着。
      光伏项目在源源不断地输出电能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为贫困户增加着收入。
      据了解,乔家洼村光伏电站年均纯收益可达4800余万元,85个贫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这个项目上获得收入。
      与光伏电站一样,娄家庄村的服装加工项目也为娄烦县实现脱贫出了很多力,产业扶贫是脱贫的根本之策,在娄烦县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今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娄烦县退出贫困县序列。然而,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摘帽作为新的起点,全力聚焦到2020年的交总账,及时出台了《娄烦县2019年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坚持四个不摘、抓好五个结合、实施六个巩固、推动七个提升、完善八项机制”的“45678”巩固提升思路。
      “一是不摘责任,二是不摘政策,三是不摘帮扶,四是不摘监管。”太原市委常委、娄烦县委书记薛东晓介绍。
      摘了帽,不等于脱了贫。娄烦县明确了要保持现有组织推进体系和责任落实体系不变,积极探索脱贫成效巩固提升的长效机制和治本之策,继续落实干部帮扶责任,持续加强脱贫攻坚的监督管理,全程跟踪,强化考核问责。

    抓好五个结合,形成攻坚合力

      在娄烦县马家庄乡张家庄村,这里的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生活垃圾清运、旱厕改造等问题都已经得到破解,张家庄村正在全力向美丽乡村进发。
      张家庄村的变化是娄烦县乡村变化的一个缩影。脱贫不是目的,实现乡村振兴才是最终目标。摘了贫穷帽,怎么才能走上振兴道呢?
      娄烦县明确了要坚持抓好五个结合,把巩固提升与问题整改、党建引领、深化改革、转型发展、乡村振兴相结合,形成攻坚合力,从而真正地做到脱贫的巩固和提升。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娄烦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探索基层党支部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动机制,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带动群众发展生产。
      土豆又叫山药蛋,娄烦的土豆可是又大又圆,是娄烦的知名土特产,目前,娄烦山药蛋已经“滚”出了山西,卖到了全国。
      为了更好地推动娄烦土豆品牌建设,娄烦县建成了科技示范园区,形成了“种薯繁育、示范推广、贮藏保鲜、加工转化、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县委、县政府把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与转型发展相结合,以有机旱作农业为方向,以产业龙头项目为带动,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超10万亩,可带动全县农民人均收入2123元,贫困户户均收入4000元。
      脱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项长期工程。因此,娄烦县把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村容村貌美丽了,村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才能过上舒适的好日子。
      据了解,娄烦每年安排资金8亿元左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项目安排、资金投入、政策举措方面,优先支持退出村发展和脱贫人口增收,推动扶贫产业持续发展、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基础公共设施持续完善。

    实施六个巩固,确保脱贫成效

      攻城容易守城难,在脱贫攻坚上也是这个道理,巩固脱贫成果也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
      “我们提出实施六个巩固行动,即实施退出成果、政策落实、搬迁安居、驻村帮扶、内生动力、作风建设六个巩固行动,以此来巩固娄烦的脱贫成果。”太原市委常委、娄烦县委书记薛东晓介绍。
      目前,娄烦县正运用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对2018年以前脱贫的117个村、37362名人口实行精准分析、动态管理,为决策提供精准可靠的数据支持。同时,正在完善县、乡、村三级脱贫攻坚档案资料,做细做实各项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农村低保2019年每月每人提高100元。对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每月50元,重度贫困残疾人每月特惠补贴100元,60岁以上困难失能老人护理补贴提高到每月100元。”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王旭军介绍。这些好政策为脱贫成果巩固增加了砝码。此外,该县深入推进县乡医疗机构一体化改革,巩固“三保险、三救助”政策,强化低保兜底保障。
      在实施搬迁安居巩固行动上,娄烦县明确了全面完善25个村4160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同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培训就业、安置点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等工作,抓好25个产业项目建设,新发展扶贫车间2个,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羊圈沟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点上可以欣喜地看到,新农村也有了新景观,搬迁后的农民安居乐业,对未来的日子充满憧憬。
      是要我富,还是我要富,内生动力是关键。娄烦县实施内生动力巩固行动,着力办好142个行政村“脱贫学堂”,通过送思想、送观念、送政策,引导群众坚定脱贫信心决心。
      此外,该县还要增扩“爱心超市”服务点,覆盖所有行政村,通过积分兑换物品,增强群众自主脱贫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农村“四会”组织,设立50万元“孝善基金”,引导形成勤劳致富、孝老扶困的良好风尚。

    推动七个提升,增加脱贫成色

      “我们正在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全力做好七个提升,一是推动特色产业提升,二是推动就业能力提升,三是推动生态扶贫提升,四是推动基础设施提升,五是推动人居环境提升,六是推动集体经济提升,七是推动基层组织提升,通过七大提升增加脱贫成色。”县扶贫办主任高林介绍道。
      在推动特色产业提升上,娄烦县确立了做强绿色种植业,以马铃薯产业为主导,大力推广有机旱作技术,打造草莓、西梅、樱桃、食用菌、绿色蔬菜等10个农业园。做大规模养殖业,打造全省水貂养殖特色县,规模化发展现有牛、猪、羊、驴、鸡、兔、孔雀7个养殖业,辐射带动全县31家养殖企业规模化快速发展。做实农产品加工业,推动芙蓉土豆加工、进善村中药材加工、富锌小米加工等100余户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此外,该县还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和光伏扶贫项目。
      在推动生态扶贫提升上,娄烦县持续推进生态治理与脱贫致富相互促进,加大退耕还林奖补、造林绿化务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增效、林业产业增收“五大行动”扶贫带动效应。依托65个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2019年度高标准造林6.55万亩,带动4580名贫困人口增收。加大贫困护林员岗位比例,集体林管护员岗位安排贫困人口达到85%以上。落实水源地生态补偿政策,对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防护网内2.6万亩土地每亩补助800元,对3万余名库区群众每年增加补助800元。
      在推动集体经济提升上,娄烦县以村级扶贫电站收益为基础,确保所有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每年稳定在10万元以上。2019年度投资1000万元,完成20个村省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

    本报记者 王雁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8-12期

    • 第2019-08-11期

    • 第2019-08-10期

    • 第2019-08-09期

    • 第2019-08-08期

    • 第2019-08-07期

    • 第2019-08-06期

    • 第2019-08-05期

    • 第2019-08-04期

    • 第2019-08-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