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吕梁山东麓的贾家庄村,你会感觉到少有的恬静和自然。这里有贾家庄村史展览馆、文化创意园区、贾家庄生态园、汾州民俗文化馆、祭祖坛、腾飞农场……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公示第一批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乡村名单的公告》,对第一批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乡村名单进行公示,其中包括贾家庄村在内我省有8个乡村入选。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能够让农村更美丽、让农业更兴旺、让农民更富裕、让城乡居民生活更幸福。实践证明,旅游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实现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
如何在保护乡村生态,保留乡村民俗的前提下发展乡村旅游,如何保障乡村旅游的持续性,如何研发受欢迎的乡村旅游商品,是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重点。
“就地转化”——农民本土就业新模式
乡村旅游最大的特点,就是农民本地化就业。充分依托当地的条件和资源,实现农村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等就地转化和农村劳动力的本地就业,有助于解决城镇化过程中乡村人口大幅度减少带来的深层次社会问题。
8月12日,在昔阳县大寨村郭小亮经营的旅游纪念品店里,店主郭小亮说,作为一个农民,子女能就近就业,家庭能借助旅游开发经营旅店,心里就很知足。
昔阳县大寨村,记录着中国新农村的时代变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谱写了撼天动地的壮歌,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现如今,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弘扬大寨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建设特色小镇,引领乡村振兴,开启了打造全国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村崭新征程。
大寨精神,影响着一代代人。如今,旅游成了大寨经济的新亮点。全村有近200人从事个体旅游业。老劳模宋立英也在自家院内开了纪念品商店,不识字的她,现在也能签名售书。还有村民开办了“农家土炕饭店”,把不同窑洞按照不同年代进行布置,搞出了新花样。大寨现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门票收入500万元左右,综合旅游收入3000多万元。
正如郭凤莲所说,“产业发展富大寨,综合治理美大寨,植树造林绿大寨,提升文化兴大寨。”
“自发自觉”——乡土文化保护传承新模式
乡村是中华文明主要保存地。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乡村旅游满足城市文化消费需求,为乡土文化保护提供了重要原动力,走出了一种通过市场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实现了对乡土文化自发自觉的保护。
山西人喜欢用“走出娘子关”形容开放的态度。娘子关,作为万里长城的著名关隘,号称“三晋之门户,京都之咽喉”,现存有固关长城、成天寨、娘子关关城等丰富的战争文化遗产。
暑期,平定县娘子关镇娘子关村迎来了一年中客流量最多的时段。这段时间,村民史雪梅每天早晨四五点就开始在自己经营的农家乐忙活了。“原先,村里只有三四家农家乐,经过四五年发展,眼下已经有20多家。”史雪梅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近年来,娘子关村依托景点在餐饮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等方面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在杨村党支部书记文宝看来,这些年娘子关人靠卖“风景”吃上了“旅游饭”,过上了好日子。可如果要想把“饭”吃得更香,他们还得从硬件设施、软件服务上下功夫,“2018年,村里提出观光游、美食游、度假游、生态游的‘四游’建设。”
千古雄关下,温婉水乡来。今天的娘子关村依山而建,顺水而居,分布在长约2公里的沿河岸边,俨然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色。
“天人合一”——新型乡村诗意栖居新模式
田园生活是越来越多住在喧嚣城市里人的向往。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这种乡村文化传统在不断地被蚕食和中断。但是乡村旅游崛起,客观上要求乡村聚落规划建设要重新回归传统,建立起与时代相适应的诗意栖居环境。
上林舍村,位于汾阳市栗家庄乡,这里曾以皇家园林命名,是古老且具园林特色的村舍,由于地处偏僻,纯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保留至今。这里的人们过去依靠林业维生;如今,隐藏的“桃花源”被游人知晓,上林舍村发展旅游,村民借机致富脱贫。
这里自然环境幽雅,空气质量能达到国家I级标准。流经村内2公里的河沟——林泉沟,长年淙淙,清澈见底,天然植被自成一景,为发展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村民过去依靠林业维持生计,虽谈不上富裕,但日子也能过得下去。”上林舍村支部书记王建伟说。2013年,上林舍村将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作为该村转型发展、农民就业增收的主要途径。以“林业立村、生态富村、旅游活村、文化强村”为发展思路,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以山水为魂,建设富有山西特色的乡村旅游。目前,上林舍村农家乐、农家饭庄、民宿客栈达35家。
经过几年发展,上林舍村2015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的称号。据了解,2018年该村共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万元,带动就业人数达70人,全村75%以上的劳动力参与了乡村旅游活动。
本报记者 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