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华风晋韵

于予心

  大贤⑴转计⑵行道⑶之心,仍有不得已之意焉。夫孟子之心⑷,行道之心也。因出昼⑸而转计之,非仍有不得已之意乎?若曰异哉,尹士⑹以濡滞⑺讥予也。非特⑻不知予之心,亦并不谅予之心矣。使果知予之心也,予无言矣。使能谅予之心也,予又不必言矣。奈何由彼之言,推予之心,若有大相背谬者。三宿⑼而以为濡滞。在尹士之心则然也,岂予之心哉?
  使彼之言适肖⑽乎予之心也,彼有不自为得计。然而予之心,究非彼所能解也。彼祗怀其莫解之意,使予之心克如⑾乎彼之言也。予何必为之致词⑿?然而彼之言究非予所深信也。予窃有其自信之情。
  事苟无所据于心,则当时过境迁,一言念焉。若有不能自信之意,吾心非无据,而何至不能自信也?去齐者何心?宿昼者又何心?予之心,早予人以可信之机,而人犹不代为信也。予安得不即心而自信之?
  事惟有以定于心,则当由今追昔,一想像焉。即可以有自解之情。予心惟有定,而因以能自解也。三宿昼者何如⒀心?三宿而出者又何如心?予之心已示人以可解之势,而人终不为之解也。予乌能⒁不即心而自解之?
  略迹原情⒂之论,自古为然。予之心,岂不可略迹以原,而何以尹士言之?若以为延留者予之心,踌蹰者亦予之心。其予之心即如是,豈无故乎?予所以切而指之曰:“于予心。”
  论事知人之法,于今为烈。予之心,岂不可因事而知,而要以予自揣⒃之?觉不同迟迴者予之心,有异于犹豫者亦予之心。惟予之心不如是,自有在耳。予所以静焉思之曰:“于予心,犹以为速。”彼尹士者乌知予哉!
  【题解】
  “于予心”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
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高子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尹士对人说:“不知道齐王不能够做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君主,那是不明智;知道齐王不能,但还是来了,那是来求富贵。千里迢迢来见王,不能投合而离开,歇了三宿才离开昼邑,怎么这样慢腾腾的?我对这种情况不高兴。”高子把这些话告诉了孟子。孟子说:“这个尹士怎能了解我呢?千里迢迢来见王,是我所希望的。不能投合而离开,难道是我所希望的?我不得已啊!我歇了三宿才出昼邑,在我心里还以为太快了。”
  【注释】
  ⑴大贤:指非常有道德才能的人。
  ⑵转计:反复考虑。清唐甄《潜书·去奴》:“奄人不革则小人必逞,君子必灾,家必内败,天下必亡,去之不待转计者也。”
  ⑶行道(háng dào):指行业。旧时指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学说。语出《孝经·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⑷孟子之心:即孟子四端之心。指的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心性的起码价值尺度。假若没有同情侧隐之心、羞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端”说有关,是围绕“四端”说展开的。可以说,“四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
  ⑸出昼:离开昼邑。
  ⑹尹士:人名,齐国人。
  ⑺濡滞:停留,迟延。
  ⑻非特:非但,不但。
  ⑼三宿(sān xiù):犹言三日三夜。
  ⑽适肖:恰好象。
  ⑾克如:能够如。
  ⑿致词:亦作致辞,指用文字或语言向人表达思想感情。
  ⒀何如:意思是指如何,怎么样。“如何”与“何如”是古今汉语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两个词。用在句子末尾,它们往往同义。然而在句首的情况就不同了。钱钟书先生《管锥篇》170页有一段话,说得很到位:“‘何如’与‘如何’无殊也,故‘不去如何’犹‘不去何如’,均商询去抑不去耳;然‘何如不去’,则不当去而劝止莫去也,‘如何不去’则当去责怪未去矣”。
  ⒁乌能:乌当副词,即“怎么能”。
  ⒂略迹原情:撇开事实不谈,从情理上加以原谅。
  ⒃自揣:暗自思考,暗自揣度。

作者:佚名 整理、注释:张雪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8-20期

  • 第2019-08-19期

  • 第2019-08-18期

  • 第2019-08-17期

  • 第2019-08-16期

  • 第2019-08-15期

  • 第2019-08-14期

  • 第2019-08-13期

  • 第2019-08-12期

  • 第2019-08-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