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四年如一日的爱心,一年一度,如约而至。
8月14日,长治供电公司2019“爱心慈善”助学仪式在长治市潞州剧院举行,受资助学生、家长代表、捐助单位干部职工600余人,齐聚一堂,将爱心传递,为梦想加油。
这是一个持续四年的约定
长治供电公司“爱心慈善”基金,设立于2016年,是由该公司党委发起倡议、全体员工共同建立的专项帮扶基金。
这个基金的资助对象包括四类,一是长治市考上一本的涉电专业的贫困学生,二是公司系统困难职工子女中考上一本的学生,三是定点扶贫村大南山村考上大学的学生,四是长治市“道德模范”“长治好人”家中考上本科的学生。对这四类学子的资助,长治供电公司遵循“5333”的模式,即第一学年每人5000元、第二至第四学年每人3000元的模式,资助贫困学生直至完成学业。
同时,由该公司所属各党支部分别与每一位受助学生“一对一结对子”,定期家访、发放爱心联系卡,实施常态化联系和帮扶,持续跟踪同学们生活、学习、心理成长,真正为每一位受助学生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完成学业。
4年来,“爱心基金”助学范围越来越广,效果越来越好,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截至目前,长治供电公司捐助额达到238万余元,帮助247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
去年考入清华大学的王禹博,母亲生病,父亲打零工。就在他为学费一筹莫展之时,长治供电公司为他伸出援助之手。在今年的资助仪式上,他代表受助学生发言:“现在我们如雏鹰远翔、小树生长,相信我们会努力学好本领,必不辜负你们的期望。待学成归来,游子返乡,必尽己所能,羔羊跪乳,乌鸦反哺,今日之恩涌泉报,回报我家乡。”
这是一场饱含爱心的接力
在仪式现场,247名受助学生悉数到场,并现场领取助学款。就读于武汉大学的曹珺,是2016年受资助的第一批学生,今年是她第四次在现场领取助学金。
刚来到现场,她就迫不及待地向在场的人分享她学习的情况和生活的经历。
求学期间,曹珺与同学们一道前往咸宁山区支教。在那里,她尽心竭力地为30多名留守儿童进行课业辅导、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素质拓展等活动。她受资助的经历是孩子们最喜欢听的故事。
“虽然支教很短暂,但是我感受到肩上的责任,那是电力公司爱心人士的期盼。世人以温柔待我,我更要报之以爱。今后,我要以己之力,多行善意之举,常怀感恩之心,回报社会、温暖社会。”曹珺说。
看着曹珺手机里山区孩子们对知识和山外世界的渴望,看到曾经腼腆的曹珺热情奔放地站在三尺讲台上为山区孩子们讲学。长治供电公司党委书记杨虎臣感慨万千:“当初稚嫩的孩子已经长大,他们已经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我们特别欣慰。我们也希望他们能够在困难中成长、在逆境中成才,把爱与奉献传承下去。”
这是一份责任奉献的答卷
“爱心基金”力量不断延伸,“慈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已成为长治供电人潜移默化中认同的价值观,它将化作源源不断的向上向善正能量,反哺企业。
“爱心奉献的同时,我们也感受到自己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今后,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现有的工作、生活条件,立足本职,发奋图强,为企业、为社会做出贡献。”连续四年参与捐款的党建部职工李超道出了长治供电人的心声。
在定点扶贫村大南山村“消费扶贫”香菇采购现场,一上午的时间1400余斤香菇,被广大干部职工认购一空,毛收益近万元,后续认购总量达到4000斤。
党员服务队走进敬老院、孤寡老人家中排查电力线路、理发、大扫除,青年志愿者深入校园讲解电力小常识,为贫困家庭捐款捐物……在田间地头、街道社区、企业学校,他们忙碌穿梭。
“每一次的慈善活动,不仅让受助群体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也是对公司干部员工职业操守、道德品行的一次实践教育,我们希望在公司中树立关爱弱势群体、奉献从我做起的道德风尚,进一步推动干部职工感恩企业、回报企业,在公司发展的大潮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公司总经理姚劲松如是说。
本报记者 王龙飞 通讯员 张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