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深度报道

科普助推公民素质提升

  • 学生在我省科普教育基地之一的中国煤炭博物馆前留念。

  •   近日,我省新认定77个科普教育基地。这可以从一个侧面有效宣传科学技术,推动全省科普事业健康繁荣发展,促进山西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众所周知,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年来,我国通过出台科学技术普及等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全民的科学素质,但是,包括山西在内的全国公民素质总体上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基于这种认识,上至国家,下至各省市均出台了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希望以此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只是,这一方案需要通过一个载体——科普教育基地,才能更好地实施。也就是说,没有这一载体,或者这一载体体量太小,都会影响方案的实施效果。
      而这一载体,并不是我们可以想当然就能决定的,需要通过相关部门的认定结果来确定。而且这一结果不是静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普教育基地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它也就在不断增大中。
      山西的情况就是如此。科普教育基地从最初的少数几个,到现在,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型涉及各类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植物园、天文馆(站、台)、气象台(站)、地震台(站)、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及其他组织有条件向公众开放的标本陈列馆、实验室、生产现场、大型工程技术设施场所,各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各具有科普资源的游览场所及其他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活动的场所。可以说,其所涵盖的领域广泛,可以满足公民对各种各类的科技知识的需求。
      这些基地要真正发挥出作用,在充分发挥自身科普资源优势的同时,建立开展科普活动制度,将合法经营与公益性科普相统一,面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提升全省公民科学素质提供一定支撑和保障。
      此外,还要完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提倡鼓励社会资金加大投入,支持和参与科学素质建设,营造多元化兴办科普;加强各部门间的联系,集合各家优势,开展科普活动,实现区域大联合、大协作。一句话,有效利用社会科普资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推进科普工作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以此提高全省公民的科学素质。
      最终,促成山西公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9-01期

    • 第2019-08-31期

    • 第2019-08-30期

    • 第2019-08-29期

    • 第2019-08-28期

    • 第2019-08-27期

    • 第2019-08-26期

    • 第2019-08-25期

    • 第2019-08-24期

    • 第2019-08-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