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市县新闻

李龙社:尽最大努力来扶贫

  2018年6月,浑源县马尾河畔的洪水村,来了一位外地人,操着晋南味的普通话,吃着嚼不惯的晋北糕,扶贫的重任就压在了他的身上,他就是交通银行山西省分行扶贫工作队队员李龙社。
  “刚来的时候,什么都不习惯,生活方式、气候、口音都习惯不了。”刚驻村的李龙社面对着不习惯的一切,并没有得过且过想着放弃,“村里很穷,一进村就能看到,老百姓对我期望一定很大,扶贫工作哪能分外地人!”
  到村里的第一天,在工作队领导的带领下,他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之中,白天学习村里方言,熟悉村里每一片土地,晚上学习各种扶贫文件、政策。从银行人员到基层扶贫队员转变,中间的跨度大到工作中几乎没有半点相似性,以前工作中的经验在现在的工作中基本都用不上。为此,他从头开始,努力学习各种涉及农村及扶贫的政策,结合村里实际,看看能不能给村里谋个出路。
  洪水村位于县城东南部,省道S240公路穿村而过,全村在册户225户591人,贫困户127户414人,现有耕地700多亩,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原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人多地少是洪水村致贫的主要因素。
  他通过多方走访和实地查看,结合洪水村人多地少的具体因素,在村里成立了富山农建服务有限公司,开始动工建设大型小杂粮加工厂。
  “加工厂建成后村里受益农户55户92人,带动周边农产品深加工,该项目已于2018年入浑源县项目库,今年春节后,村里就行动起来,修建堤坝,平整土地,村里的产业干得热火朝天。”李龙社介绍说。
  村里有啥事,51岁的李龙社总是第一个冲上去干。春耕农忙时节,由于大部分贫困户的耕地地块小路程比较远,专业耕地的不愿意干,李龙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通过和支部书记沟通,决定用村合作社的拖拉机亲自帮助贫困户耕地。通过几天的辛勤努力,终于使贫困户的土地大部分都能如期播种,解了贫困户之所急,得到了贫困户的好评。
  去年,洪水村共有178户贫困户的危房需要改造或重建。半年多来,他几乎每天都在建设工地,协调施工队和贫困户之间的矛盾,为村里贫困户争取最大利益,同时又严格监督施工方的施工质量,使国家的民生工程真正为贫困户带来实惠。至2018年底,全村178户贫困户的住房都得到了高质量的改造或重建,村民们在春节前都住进了新房,对国家的扶贫工程都是竖大拇指称赞。
  “扶贫哪有什么外地人之说,都是贫困群众,我只能尽我最大努力去做好!”李龙社总是这样说。

本报记者 杨晓明 通讯员 安兴旺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9-02期

  • 第2019-09-01期

  • 第2019-08-31期

  • 第2019-08-30期

  • 第2019-08-29期

  • 第2019-08-28期

  • 第2019-08-27期

  • 第2019-08-26期

  • 第2019-08-25期

  • 第2019-08-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