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市县新闻

大同市平城区:“互联网+居家托养服务”惠及残疾人

  本报大同9月2日讯(记者 杨晓明 通讯员 刘培现)托养一个人,温馨一家人。今年以来,大同市平城区积极推进残疾人互联网+居家托养服务,依靠智慧助残服务模式,实现了残疾人与工作人员、家属、服务机构、服务人员的信息交互,满足了重度残疾人在生活、健康、安全等多方面的需求,有效减轻了残疾人家庭负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近日,在大同召开的全省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推进会上,推广了这一做法。
  残疾人互联网+居家托养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托养形式,是依托互联网+智慧助残信息平台开展的全新的、覆盖面广、科技含量高的管理服务工作。智慧助残信息平台综合运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智能呼叫、云技术、GPS定位等信息技术,创建了“系统+服务+残疾人+终端”的智慧助残服务模式,通过跨终端的数据互联及同步,连通各部门及角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智慧管理闭环,可对残疾人身体状态、安全情况和日常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并满足困难残疾人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帮助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解决生活难题。
  为确保这一模式真正惠及残疾人,平城区残联针对全区11979名持证残疾人居住分散、覆盖广泛、区域复杂的客观情况,经过和服务机构反复研究探索,确立了需求服务和配送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力争让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惠及最需要的残疾人。
  把有规律性的服务项目,如理发、卫生保洁等,采取定期配送的方式来做;把非日常性的服务项目,如水电维修、管道疏通等服务,采取一键呼叫的方式预约来做,这样就把传统的“填鸭式”服务模式和快捷的“互联网式”服务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解决残疾人的一些基本需求,又能充分地满足各种突发性、个性化需求。
  从2018年4月开始,平城区残联居家托养服务组先后对辖区2289户重度肢体、智力残疾人进行了电话预约和筛查评估,最终确定500户为服务对象,其中一级166户,二级333户,三级1户,智力残疾158户、肢体残疾311户、多重残疾31户,城市最低保障贫困户212户。随后,和乡街残联取得联系,深度了解残疾人家庭情况、残疾情况、致残原因、健康情况、经济情况、康复需求、无障碍改造需求、辅助器具需求、技能特长、就业需求等。
  在此基础上,先后为450名残疾人上门办理SIM卡,免费配发智能手表,以便让残疾人能够及时便捷地联系到信息平台,预约各种急需的服务项目。同时,还能让他们享受到及时定位和健康体征实时监测服务。区残联还为500名服务对象购买了团体人身意外伤害险,有效为残疾人进行了二次保障,目前已有3人因为意外伤害得到了满意的保险赔付。
  一年多来,依靠互联网+智慧助残信息这一平台,平城区共为残疾人提供居家照料类服务14573次,其中卫生保洁8688次、擦玻璃4414次、理发276次、辅助器具配送240次、管道疏通59次、水管维修47次、洗衣服49次、电路维修35次,此间接到主动呼叫电话520余次,解决残疾人燃眉之急近160余次;为残疾人提供康复理疗按摩、健康指导、基本生命体征测量三项康复类服务3053次;为219户家庭上门免费发放了法律援助手册及便民服务卡;为141户托养人家进行了家庭无障碍改造,受到了居家托养用户的一致好评。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9-02期

  • 第2019-09-01期

  • 第2019-08-31期

  • 第2019-08-30期

  • 第2019-08-29期

  • 第2019-08-28期

  • 第2019-08-27期

  • 第2019-08-26期

  • 第2019-08-25期

  • 第2019-08-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