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综合新闻

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科技力量

  平遥古城文化遗产保护中有哪些科技含量?
  科技创新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有哪些?
  ……
  9月4日,在首届平遥文化遗产国际交流周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6位专家齐聚山西平遥古城,围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科技创新”这一主题从当前应用的主要科技手段、对低科技的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何依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使得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从传统的定性研究转变为了有科学数据的定量研究,也使得人们的研究从静态信息存储转变为动态过程的全面检测,让研究从原本单一的、小范围的研究转变为多样化样本的大范围的研究。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邵甬表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渗透到区域规划中,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这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中心)主任助理、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项目主任李光涵则从材料科技的角度谈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除了大力推进现代新型材料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更应该重视使用传统材料进行文物修复工作,并应用在现代建设工程中,这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低科技也要重视,因为低科技更接地气。“无人机、激光扫描、VR技术等高科技已经成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常规手段,但还有很多低科技更应该引起重视。”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副院长张剑葳认为,科技手段的使用应该从人的需求出发,应该多发展一些成本低,易操作的简单的科学手段和方法,这可能对于古城当地居民来说帮助更大。
  此外,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史文正,华沙理工大学访问学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讲师蔡忠原等专家从当前应用的主要科技手段、对于低科技的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专家们认为开展国际交流,实施开放共享的理念,注重人才培养,引进先进技术是做好保护传承工作的几个重要因素,但不能成为盲目的科技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在注重科技的同时更要注重工匠精神。科学技术只是辅助手段,关键要明确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主方向。
  专家们的观点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活动期间,省科协,省城市规划学会、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平遥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国际工作坊秘书处、山西科技传媒集团等单位代表除了听取专家的见解,也和听众进行了交流。

本报记者 李若男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9-05期

  • 第2019-09-04期

  • 第2019-09-03期

  • 第2019-09-02期

  • 第2019-09-01期

  • 第2019-08-31期

  • 第2019-08-30期

  • 第2019-08-29期

  • 第2019-08-28期

  • 第2019-08-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