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长治9月8日讯(记者 冯毅松 通讯员 李亚鑫 张青华)农民卖粮不出村,网上、线下购物可以用粮食给付,甚至可以“货到付粮”提前预支——在长治市潞城区辛安泉镇石梁村出现的这种消费模式,一举解决了农民卖粮和日常购物两件大事。
这种新兴消费模式被村民形象地称为“以粮易物”,通过“以粮易物”模式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农民手里的农产品变成“准通货”“准等价物”,有效地解决该区农村地处偏远、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民手里的粮食“产品好、卖不出、价格低”的民生问题。同时,换购中心还针对不同消费者,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供需新标准,建立扶贫消费专柜,真正让所有人共享易货实惠。
“我们辛安泉镇嘉禾产品换购中心的扶贫专柜,就是对所有辛安泉扶贫户进行半价出售,对于贫困户和七十岁以上老人每月免费吃一袋盐,有些东西就是以物换物,就是先购后换,进行三方协议,把所需的东西买上以后,到年底农民用高粱、玉茭、核桃、枣、花生都可以来换。”辛安泉镇嘉禾农产品换购中心主任吴爱奇告诉记者。
供农民所需,销农民所有。借助“互联网+粮食换购百货”的方式,嘉禾粮食换购中心与潞城区各电商企业、合作社、农户共同构建“货通四海、易行天下”的新物流、新零售、新贸易、新渠道,帮助广大种养殖群体解决“农产品上行”问题,拓宽新开发产品的销售渠道,加速“工业品下乡”,为农村及农民创造新的利润空间和新的发展空间,助力塑造新时代新农民。
嘉禾农产品换购中心总经理翼明利说:“咱们嘉禾农产品换购中心主要是以农业品上行、工业品下行为主,以潞城区供销社展开的一个惠农服务中心,辛安泉供销社这边作为一个仓储中心,农民在我们这换购的时候,就是我们先把惠农卡发到农民的手中,农民先行消费,到了秋季粮食回收了以后,拿他的粮食兑换同等价值的商品,卡里面消费了多少钱,然后刷进去多少的粮食就可以,所以说这样的模式,为农民提供了方便,让农民可以不用拿现金去购买,解决了农民朋友们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