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广灵,金风送爽,瓜果飘香。南村镇张家洼村的养猪场里,姜林永正忙着喂猪,看着活蹦乱跳的猪仔,他乐呵呵地说,“多亏了小额扶贫贷款帮我实现了建养猪场的梦想,最近猪肉的价格不错,再过几个月我的这批猪仔就可以上市了,希望能够卖个好价钱。”
以前提起姜林永,村第一书记高维东就犯难。刚到村时,村民就向他反映姜林永因为在自家院子里养猪经常与左邻右舍发生矛盾,特别是到了夏季气味难闻,苍蝇漫天飞,周边的村民苦不堪言。高维东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到姜林永家了解情况时的情景,院子里污水横流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难闻的气味更是让他无法呼吸。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肯定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也不利于生猪的防疫。面对这种状况,高维东开始反反复复地做姜林永的思想工作,动员他搬到村外养殖。姜林永家里最值钱的就是这些猪了,根本拿不出多余的钱来建养猪场,在驻村工作队的积极联系下,他向县金融部门申请了小额扶贫贷款,解决了建养猪场所需的资金问题。
去年,姜林永通过小额扶贫贷款建起了养猪场,养殖搬迁后,左邻右舍再也不用为难闻的气味发愁了,他与村民的关系也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解决了村里老大难问题后,村里实施了乡村提升工程,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干净整洁的街巷、笑逐颜开的村民每天都沉浸在幸福的生活中。
养殖模式的转变更加增强了姜林永发展养猪的信心,自从建起了养猪场,姜林永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浑身充满了力量,年过半百的他仍然像一个小伙子一样干起活来“牛气十足”,在他的细心经营下,养猪规模已经发展到40多头,养猪场已初具规模。实现人畜分离后,减少了生猪传染病的传播,他养的猪也特别健康,经济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姜林永还是村里出了名的大孝子。母亲身体不太好,为了照顾常年有病的母亲,他一直没有外出打工,靠家里的几亩耕地艰难度日。每当村民夸他孝顺父母时,他总是憨憨地笑着说:“俗话讲‘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换了谁都一样。”
如今,姜林永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小额扶贫贷款的帮助下,不仅建起了养猪场而且实现了稳定脱贫。脱贫后的姜林永并没有止步,继续着他的养猪事业。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姜林永经常将自己养猪积累的经验传授给村里的其他养殖户,带动其他村民一起发展养猪事业,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增收,他始终坚信只要肯努力干活,有党的扶贫好政策,老百姓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本报记者 翁剑 通讯员 王春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