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品牌山西周刊

“种出”香喷喷的“金色未来”

—— 写在山西粮食产销衔接会召开之际

  • 农作物茁壮成长迎来丰收。 王九元 摄

  •   “仓廪实,天下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
      “山西是著名的‘小杂粮王国’,要立足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山西粮食产业指出的“金光大道”和“金色未来”,成了广大农民开启致富大门的“金钥匙”。如今,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已然转化为山西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以下简称省粮食和储备局)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9月23日-27日,山西省“优质粮食工程”工作推进会、全省粮食产销衔接会、粮食产业经验交流会、粮食产业发展论坛将在朔州山阴、太原两地举行。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省粮食和储备局紧扣“筑牢安全底板、补齐产业短板、赢得社会好感”的总体工作思路和部署,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大胆创新,不断完善粮食收储体系、优化粮油产业结构、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提升粮食经济效能,在粮安考核、兴粮惠农、管粮管储、产销合作、品牌开发、自身建设等方面取得新成效,展现了新作为新形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再立新功,继续谱写改革的绚丽篇章。

    粮食产业发展的“金光大道”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当秋风吹过田野,金灿灿的谷子笑弯了腰,人们感受着劳动的甘甜、丰收的喜悦。
      思路决定出路。山西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沿着特色兴农、科技强农、品牌立农的路径,着力构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努力形成山西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以产业布局区域化、产品生产标准化、产业经营集群化、农业环境生态化、农业保障体系化为核心,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成就显著,他们带领全省人民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增收的“金光大道”。
      9月23日-24日,我省“优质粮食工程”工作推进会、粮食产业经验交流会将在朔州市山阴县举行。此次会议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搭建省际间、企业间粮食产销合作平台,促进区域间产销平衡。促进我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粮食产业优势,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实现从粮食大省向粮食强省的迈进。
      如何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任务,推动粮食行业体制机制创新?在此次会议上,朔州市发改委、长治市发改委、运城市发改委、山阴县、小米企业、好粮油企业、主食产业化企业、粮食产后服务企业等单位将进行经验交流和分享。
      山西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云龙将作主旨发言。
      会议期间,与会嘉宾将对怀仁市龙首山粮油贸易有限公司、右玉县农村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山西中大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粮油集团朔州储备有限责任公司、山西中藜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朔州市朔煤古城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实地观摩,考察山西杂粮玉米、小米的生产、加工,直观了解山西杂粮品质特点、营养和保健价值,实现与小杂粮生产企业零距离洽谈沟通和精准对接。
      加快发展优质粮食产业经济,是兴粮之策、惠农之道、利民之举,也是行业发展所需、部门责任所系,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粮食安全战略,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该局通过制定粮食产后服务、“好粮油”行动和粮食质监体系3个子项管理办法,积极争取2019年中央专项补助资金2亿元,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满足群众绿色优质粮食消费需求。按照三年实施方案,该局已高质量完成31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14个粮油质检机构、1个“中国好粮油”示范市、6个示范县和9个示范企业建设任务。
      推进区域品牌建设。该局以“山西小米”品牌建设为抓手,组团参加成都糖酒会、“津恰会”、“西洽会”、郑州粮交会等,交易成果丰硕。与国家粮科院举办首届全国小米品鉴大会,两次举办“山西小米”北京推介活动,在全国粮交会上与吉林省粮食局联袂推介“吉林大米”、“山西小米”,全国人大原常委郭凤莲为“山西小米”代言,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同时,他们实施谷子良种繁育工程,建设绿色有机基地24万亩,建立全过程可视化追溯体系,严把质量关;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国家功能杂粮技术创新中心等进行技术对接,推进小米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推动杂粮产业化发展。除此之外,该局结合我省杂粮富集区与深度贫困区深度重合的实际,申请省级乡村振兴战略专项惠农资金1500万元,重点支持杂粮特色产业和品牌,实施科技、人才兴粮,与山西农大合作开展4个杂粮科研项目研究,落实“百名博士服务粮企”计划,帮助沁州黄集团与天津大学博士成功对接。
      实施粮油标准化建设。该局今年申报山西省地方粮油标准11项,其中山西小米标准4项。出台“山西小米”品牌标识使用管理办法、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加强对联盟企业全过程各环节监管。我省推进特色粮食产业发展的做法得到广泛认可,连续3年在全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现场交流会上发言。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省粮食局紧紧围绕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以绿色高产高效为方向,以稳产能、调结构、转方式为核心,以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关键,通过调整结构、提升品质、拓展功能、发展经营、创建品牌等多种方式,促进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支撑。
      随着一项项发展措施的相继落实,一个个建设工程的有序推进,我省现代农业走上了产业发展的金光大道。

    小米,山西的“金招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粮。粟,也就是谷子,谷子去壳后就是小米。金秋十月,又到了山西小米收获的季节。
      9月26日,第六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将正式启幕,在晋中市太谷县山西特色农产品展馆,山西粮食局将搭建520平方米的展位,“山西小米”产业联盟企业;“中国好粮油”企业、“山西好粮油”企业;山西省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山西省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谷子研究所、山西省粮油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山西省粮食行业协会;山西粮食质量监测中心;山西小米运营中心等40家企业将集中亮相,突出展示“山西小米”和“中国好粮油”特色杂粮制品。
      山西省农业大学、山西省粮油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山西省粮食行业协会将对关于“山西小米”和“山西好粮油”的科学种植、创新技术等进行宣传和讲解。
      山西是小米的故乡,各式各样的小米粥、小米饭,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三晋儿女,如何把“好米”变成“名米”,把“名米”卖出“好价”?我省相继发布了《“山西小米”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山西小米”品牌建设三年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山西将扶持20个左右的小米加工龙头企业,建设30万亩绿色有机生产基地,让优质的“山西小米”产量突破5万吨,全面推动“山西小米”品牌化建设,把“山西小米”打造成全国著名区域公共品牌。
      一切难题,只有在改革中才能破解;一切愿景,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立足“杂粮纯优势,小米大产业”,“山西小米”品牌建设进入“高速路”,“山西小米”品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长治小米、阳曲小米等一系列区域品牌。农民分享了产业增值效益,企业切切实实地得到了实惠,对促进粮食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义深远。
      “山西小米”品牌建设开展以来,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绩。“山西小米”走出山西、进军全国,北上京津、南下川渝、亮相哈市,“山西小米”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高。树立了一批小米品牌,壮大了一批小米企业,帮助一批困难群众脱贫增收。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小米企业年销售额达15.8亿元,辐射带动农户15.37万户,经济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山西小米”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投放广告,在央视七套播出专题宣传片,开通“山西小米”号动车,并在北京、天津、太原等高铁站、机场、高铁、航线投放“山西小米”广告。
      ——举办的首届全国小米品鉴大会形式新颖,“小米擂台,口味说话”现场航拍,网络直播,反响强烈;“山西小米,香飘京城”在搜狐网、中国食品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海外版等80多家媒体集中报道。
      ——“山西小米”携手“吉林大米”,郭凤莲代言推介,哈尔滨联合推介会亮点纷呈,“吉晋产好米,大小两相宜”联袂推介成为多家媒体头版头条。
      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围绕山西小米的独特优势,走“绿色”发展道路,创“优质”“特色”品牌。在全省400多家加工企业中,遴选18家具有绿色有机认证、基地化种植、标准化加工的龙头企业,组建“山西小米”产业联盟,从源头保证优质小米供给质量。
      线上线下宣传同时发力。组建山西小米运营中心,通过整合资源,与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电商合作,拓展线上销售平台;与北京市粮食集团、吉林省粮食行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已进驻北京市京粮精品粮油旗舰店,进一步扩大山西小米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同时,品牌产品质量管理更加规范,我省建立10万亩绿色有机优质基地,制定了“山西小米”产品质量标准,对联盟企业产品开展质量抽检并形成专题报告。在制度管理上,起草了“山西小米”《产品质量监测办法》等相关制度,在基地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等方面不断夯实基础,严格品牌和产品质量管理,“山西小米”品牌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山西小米已走出一条生态提升、产业发展、农民脱贫高度契合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杂粮,农民致富的“金庄稼”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2019年,山西小杂粮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年。
      9月26日,2019山西粮食产销衔接会将在太原举行,这也是此次会议的“重头戏”。本届大会将邀请国内省(市、区)粮食部门和省内外粮食企业参加,大会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综合处处长唐成作粮食产业政策解读、中原粮食集团多福多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红军作发展主食产业报告、杭州芒种品牌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品牌管理机构常务副总经理杨巧佳作品牌建设经验报告。王云龙将与有关省(市、区)粮食局签订省际间产销合作战略协议。
      产销衔接会将进一步深化产销区间粮食供需平衡、产销合作工作,把山西优质粮油产品“销出去”,把山西粮油市场需要的粮油产品“引进来”,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保障山西粮食市场供应,稳定粮油市场价格,切实提高粮食流通效益。对促进粮食流通健康发展,保障山西省粮食供需平衡和市场稳定,实施杂粮产业精准扶贫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届山西粮食产销衔接会,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宣传推介山西杂粮玉米的资源优势、品质优势,彰显山西优质粮食品牌形象,深化粮食生产、加工、贸易企业全方位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山西优质粮油产品的知名度,展示了山西省小杂粮及精深加工产品发展水平、发展空间、发展潜力、发展方向。
      各级粮食部门将对产销衔接会上企业与企业之间签约的产销合作协议和投资项目持续跟踪,确保签约项目能够落地,巩固放大产销衔接会成效,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在2018山西粮食产销衔接会上,省内外粮食企业共签约粮油购销总量51亿斤,其中,调出玉米杂粮22.2亿斤;调入小麦21亿斤,大米5亿斤,豆粕2.4亿斤。
      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丰富的杂粮品种资源,成就了山西成为“小杂粮王国”。小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泛指生育期短、种植面积少、种植地区和种植方法特殊、有特种用途的多种粮豆,主要有麦、粟、黍、豆、薯5大类。山西省常年粮食播种面积4800万亩,总产量260亿斤,是全国粮食11个产销平衡省区之一。山西与各省(区、市)之间年均粮食流通量在200亿斤以上。作为“小杂粮王国”,山西省小杂粮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10,年产30亿斤以上,无论产量还是品种、品质均居全国前列。
      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和省委、省政府不遗余力的大力扶持,山西小杂粮发展迎来“黄金期”。近年来,山西全省粮食系统全力践行“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业者护航”的行业担当,彰显了山西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传播了山西粮食声音。
      为打造杂粮全产业链布局,我省将实施杂粮良种繁育、优质杂粮有机旱作生产、杂粮龙头企业全产业链开发、杂粮食品多样化研发、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生产社会化服务主体培育六大工程。
      ——力争到2022年,筛选绿色、抗旱、节水、节肥、专用、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杂粮新品种20个,辐射带动全省杂粮良种普及率达到80%以上;
      ——建成以吕梁山、太行山、雁北冷凉地区和忻州国家级杂粮产业特优区为主的优质杂粮有机旱作生产格局,90%以上的可机械作业旱地普及应用机械化有机旱作生产技术;
      ——培育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杂粮产业化联合体10家左右,全省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杂粮加工企业发展到50家,超5亿元企业达10家以上;在杂粮传统风味小吃、主食加工产品、酿造食品、杂粮饮料、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功能性食品等方面取得重点突破;
      ——重点打造50个产品质量优、品牌信誉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品牌和200个科技含量高、品牌定位准、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品牌;创建省级示范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00家。
      今年以来,省粮食局围绕“发挥山西杂粮优势”“积极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深入研究,积极推动山西粮食产业经济发展。集中开发小杂粮,在做优做特上下功夫,开发绿色优质粮油新产品,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增强山西粮食产业竞争力。
      打造“山西优质杂粮”名片,推进山西小米品牌建设,这是省粮食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关于粮食工作的决策部署的创新举措,对于积极推动山西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省委“紧紧抓住机遇,勇于改革创新,果敢应对挑战,善于攻坚克难,走好新征程、探出新路子、创造新业绩”的要求,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抢抓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国家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新机遇,全力推动粮食流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杂粮产业为抓手,推动山西粮食发展实现新突破。
      面对新征程,山西粮食人有的是逢山开路、遇水填桥的改革勇气,有的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劲和定力。
      未来,山西省粮食部门将立足“杂粮纯优势,小米大产业”,坚定不移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凭着他们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我们将会看到的是一个活力更加迸发的山西粮食产业,一个发展更加向好的特色农业产业,一个百姓更加期待的杂粮种植产业。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

    本报记者 翟步庭 通讯员 吴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9-22期

    • 第2019-09-21期

    • 第2019-09-20期

    • 第2019-09-19期

    • 第2019-09-18期

    • 第2019-09-17期

    • 第2019-09-13期

    • 第2019-09-12期

    • 第2019-09-11期

    • 第2019-09-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