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绛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春秋曾为晋都,唐宋为天下雄州,明清为三重重镇,“赵氏孤儿案”“泛舟之役”“灵公不君”等故事均发生在这里。这里是儒学集大成者荀子、《弟子规》作者李毓秀故里。历史上晋文公重耳、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都在此留下美好的传说。
据统计,新绛县共有7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保护目录,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14项、市级项目21项、县级项目31项。解放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濒临破产,有的失传。解放后70年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代接一代、一代传一代,不断延续历史文脉,点燃、恢复、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走进新绛城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星罗棋布、比比皆是,呈现出百花盛开、灿烂繁荣的生动景象。
绛州鼓乐誉满天下
1980年时任新绛县文化馆馆长的王秦安立志要把散落在民间的鼓乐曲谱挖掘、收集、整理出来。县委政府因势利导,积极支持这一举措,王秦安安心沉在农村,同民间艺人切磋、交朋友,用了整整四年时间,整理出《亲王点兵》《老鼠娶亲》《牛斗虎》《厦破滚核桃》等三十多个鼓乐曲调。《老鼠娶亲》来自一个民间故事,共四谱,王秦安先后同民间艺人修改了五十多次,耗时半年。在整理出鼓乐曲调后,王秦安又从民间召集农民,组织起一支农民鼓乐队。1988年2月文化部在北京举办规模空前的民族管弦乐“龙乐音乐周”展播,在开幕式上,绛州鼓乐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中央电视台实况转播,使新绛鼓乐一夜成名,第二天首都各大报纸好评如潮。音乐大师李焕之在闭幕会上特意点到绛州鼓乐:“特别鼓舞人心的‘绛州鼓乐’搬上了首都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它那宏大壮观、气吞山河的气势,实在令人赞美不已。”还有的报纸把绛州鼓乐称为“国之魂宝”。
之后,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一发不可收拾,六上央视春节文艺舞台,七获国家群星大奖,足迹遍及全国,鼓声传及美国、法国、日本等五大洲30多个国家、地区,创造了多项国内外第一,被誉为“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使者。
近几年,新绛县着力文化繁荣,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实现了以文化为媒到“一带一路”文化使者的完美蜕变。新绛县为了发扬传统文化,三年来与香港学校有一个君子协定,每年暑假香港都要派学生到新绛进行鼓乐文化交流活动,而香港举办鼓乐文化节,也邀请新绛鼓乐到香港表演。今年暑假期间先后有4批香港学生140多人到新绛学习鼓乐。
如今,绛州鼓乐已成为新绛对外交流的一张靓丽名片。
木版年画声名鹊起
解放前,在绛州城的大街上标有年画的店铺,如天福成、益盛成、茂盛画店、景记纸局、光前堂印局、永宁堡等,其木版年画每年要印刷数十万,行销华北、西北十多个省市,特别是过旧历年,人们都会争相购买。
2008年1月和4月,县委政府邀请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组副组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后在新绛考察,当他看到这些精美的木版年画时爱不释手,激动地说:“绛州木版年画品种齐全,题材涉及神像、戏曲、纸马、婴戏、美人、四条屏、窗花、灯笼画、门联等13种之多,手法繁多,印刷方式上有套版印刷和半印半绘,套色上有两色和多色,并且刻版技术好,线条细腻,年画内容所能体现的历史胳脉清晰,是一项完整的民间文化遗产,政府应该尽快拿出抢救绛州木版年画的方案,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此,近年来为人知之甚少的绛州木版年画浮出水面,并逐渐声名鹊起。
在冯骥才的大力推荐下,新绛县先后涌现出了吴百锁、郭全生等山西绛州木版年画的传承人。
吴百锁自幼生长在县城,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使他感觉到绛州百姓手中的印版越来越少,而收集、保护、整理、研究绛州木版画与其他非物质文化相比,也没有形成产业化。愿意学习木版年画创作、雕刻、制作的年轻人更是凤毛麟角,这些使他感觉到木版年画后继乏人。
“传统的文化,就是国宝,丢失了就不会再生,我们这一代要承上启下,使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吴百锁坦言说。于是,吴百锁由此开始了他的木版年画及版印收藏史。至今,吴百锁手中已有木版年画古版900余块,古画、古画稿近千幅。这当中,最小的画作比拇指还小,最大的作品长宽近两米,这些画线条精美、雕版精湛,是古代“草根”们艺术修养、道德信仰、生活风貌的体现。他不仅收藏,近十年来开始学习钻研木版年画印版的雕刻、创作,绛州木版年画的经济价值也渐渐显示出来。
经过十多年的磨炼,吴百锁的木版年画技巧日渐成熟。吴百锁创作的《忠义千秋关云长》木版年画被评为山西省旅游纪念品一等奖。他先后到巴基斯坦、日本、新马泰等国,每年免费为各地印制数万份木版年画,目前与全国18个木版年画主产区正式打包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塑产业活力四射
面塑就是山西晋南的馍馍,在山西一带“有花馍就有喜事,有喜事就有花馍”。在一村一品展销会上,全县几百家名吃名产相聚一起评比,争奇斗艳、一比高低,使大家对文化遗产产生了信心,年年都上一个新台阶,越做越好。
在山西新绛县举办的一村一品博览会上,农民张青民参展的“龙凤呈祥”十二生肖等面塑,以其色彩鲜艳、形象逼真赢得满堂喝彩。有的人不相信,让他现场表演,羞涩腼腆的张青民,面带笑容,拿出案板、面团,十分轻松地和面、揉搓、挑压,面团在他灵巧的双手上上下转动,一不留神,那面团就变幻成鲜艳的小花、开屏的孔雀、威风八面的老虎,涂上色彩后更是活灵活现。人们信服了,为他的技艺叫绝:“男子汉手巧的就像一个娘们,巧手捏出万朵花。”
张青民家住新绛县阳王刘峪村,他开始看到村民捏花馍感到新奇,先是看,后跟着老人学。捏花馍是女人的营生,奶奶张莲亲劝他不要学,张青民偏要学,最后成了远近闻名的面塑专家。面塑制作工具只是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但制作工序十分考究,要用头道白面、温水、发酵等九道工序。花馍种类繁多,如花馍狮子,狮子被打扮得花枝招展,大造型上满饰小造型,浑身上下带鼻子眼睛的那些装饰,特具象又特抽象,花馍表达着喜庆,看着美,心里爱。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再加上蒸花馍工艺复杂,人们图省事,谁家办事,就送点礼钱行事,曾经的巧手媳妇也不再热衷蒸花馍了。农家人引以为傲的花馍也将面临断代和失传的危机。对于这一现象,张青民表现出深深地担忧,但同时他对“花馍”产业算了一笔账,一公斤的面粉可以蒸6个馒头,到超市也就卖10块钱。但一公斤的面粉做成一个小老虎,有了观赏性,又能给孩子做礼物,在市场上最少可以卖100元。
张青民尝试着花馍产业化发展,让“花馍”走出农家小院,进入城市居民的餐桌。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新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不断开发,“花馍”这张烫金的名片也将发展成为农民致富的产业。
本报记者 栗美霞 通讯员 梁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