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双十一”来了,网购一族“剁手”需谨慎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来临,这段时间,既是网络购物高峰期,也是消费纠纷高峰期。每年的“双十一”不仅让消费者的钱包变瘦,还燃烧着消费者的脑细胞。
  “预售”“定金”“尾款”“抢券”花样一年比一年多,今年还增加了“盖楼”“助力”,现在的“双十一”比拼的不仅仅是金钱还要加上脑力和体力。
  价格先涨后降、抢红包“费力不讨好”、赠品文章多、“红包陷阱”要小心……“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来临,各种购物猫腻也随之而来。
  在某论坛分享购物“薅羊毛”攻略的“拼组”,网友发帖对比购买过的商品在“双十一”前后的价格,发现许多产品“暗搓搓”涨价了。比如某品牌卫生巾,去年“6·18”购买一组的价格优惠后为60元,“双十一”到手价却涨到75元。某知名品牌眼部精华胶囊,平常售价约为3-4元一颗,“双十一”反而涨到近5元一颗……
  刘女士是购物达人,她发现“双十一”前某电商平台的抢红包操作,基本可以概括为:“一顿操作猛如虎,分到红包两毛五。”她说,电商给出的优惠政策大致分为随机红包、满减券以及购物津贴等。其中,获得红包的方法除在品类页面随机掉落之外,还可以通过玩小游戏获得。这些小游戏需要打卡、与朋友分享、浏览产品信息等,才能升级获得更多开红包的机会。而且,经历了每天“持之以恒”的操作及时不时地“骚扰”家人朋友之后,最终到底能赢多少红包,还得凭运气。
  李女士刚装修好房子,她准备在今年“双十一”购买各种家电,在某电商平台“购物车”里她放好了各种“电商专供”的电器。对此,有渠道商透露,为增加销量,厂商会放出某些型号产品或库存品,用于线上降价促销。所谓的“电商专供”商品一般是价格较低而品质稍逊,特别在服装、电器、鞋帽、箱包等品类,这种情况出现较多,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还有就是要小心“红包陷阱”。需要个人信息的、拆红包要求输密码的都不可相信,高额红包也要提高警惕。还要谨防低价拼团陷阱,比如“一元拼大奖”实为抽奖;“低价拼团”可能只是为了获取用户隐私信息等。
  对于“双十一”网购的各种猫腻,太原市消协提醒网购消费者,网络购物三大前提绝对不能忘:一选平台。网购时尽量选择正规、成规模的、信誉度高的交易平台。二查资质。《电子商务法》规定,包括微商在内的网商应当依法办理营业执照,并在首页醒目位置公示信息。另外,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可能同样一件物品不同商家标价不同。三看评价。先看要买的店铺动态评分,评分通常包括描述相符、服务态度、物流服务等;由于部分商家存在人为刷单刷评价的情况。如遇消费纠纷可先与经营者或第三方平台协商解决,如无法达成和解,应及时拨打有关行政部门及消协投诉电话。

本报记者 郝薇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11-10期

  • 第2019-11-09期

  • 第2019-11-08期

  • 第2019-11-07期

  • 第2019-11-06期

  • 第2019-11-05期

  • 第2019-11-04期

  • 第2019-11-03期

  • 第2019-11-02期

  • 第2019-11-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