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晋周刊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   

    编者按:

      孩子的“起跑线”,不是他学习的第一个台阶,而是他最初的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主体则是其父母。因此,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培养杰出的人,首先在于良好的家庭教育。
      教育,是要让孩子为自己骄傲,让孩子自豪。你想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你就先做那样的人!本期成长指南,教育哲学博士李镇西向家长们提出四条建议:做孩子人格的榜样,做孩子知心的朋友,和孩子一起阅读好书籍,和孩子一起养成好习惯。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谁更重要?当然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长教育的重要补充。
      不要总是认为“优生”都是教师教育出来的。提到傅聪,我们会想到这位钢琴大师的父亲傅雷,而不会去想:他的小学老师是谁?中学老师是谁?傅聪当然是他父母家庭教育的杰作。我们暂且不说傅聪这样的杰出名人,就说一般的孩子吧!
      如果一个孩子举止文雅、善良有礼,文质彬彬、富有教养,我们很自然地会想,这孩子的家庭教养真好!而不会问:“这孩子是哪个老师教出来的呀?”
      因为以品行而言,孩子做人的高下,最重要的依然是取决于其父母的家庭教育。同样,一个孩子举止粗俗、言行不一,满口脏话、懈怠懒惰……这些肯定和他家庭教养太糟糕有关。
      但现在家庭教育已严重扭曲了:重智力,轻品格;重理工,轻人文;重知识,轻习惯;重言传,轻身教。每个孩子都是其父母的折射。甚至可以说,孩子的一切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然而,现在有的家庭教育似乎只是管孩子的“智力早期开发”“兴趣培养”“潜能发掘”……总之是想法设法让孩子“更聪明”,而不是注重人格培养。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对教育的阐述:“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识之上,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和不健全的。”但我们现在恰恰有太多人,“学习能力非常强”,其灵魂却“匮乏和不健全”。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2007年新学期开学之际,法国全国85万名教师同时接到了这样一封信,写信者并不是教育工作者,但他对教育有着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他称自己满怀信念和激情,要与教师谈谈儿童及其教育。在这封信中,他谈到了教育目的。
      他提出一个问题:应当使儿童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写信者看来,儿童应当成为“自由的人、渴望知晓美好事物与伟大事物的人、心地善良的人、充满爱心的人、独立思考的人、宽容他人的人,同时又是能够谋到职业并以其劳动为生的人”。
      这么多因素,没有一项是关于知识的,不是说知识不在教育范围之内,而是说从根本上讲,教育是超越知识而指向人格的。特别是最后一句话让我感慨:“同时又是能够谋到职业并以其劳动为生的人。”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将来应该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这封信是谁写的?是时任法国总统的萨科齐。萨科奇这封信的主题是“重建学校”,不是把学校建筑推倒了重修,而是重申教育的使命。
      他这样写道:“培育对真、善、美、伟大与深刻事物的欣赏,对假、恶、丑、渺小与平庸事物的厌恶,这便是教育者为儿童所承担的工作,这便是对儿童最好的爱,这便是对儿童的尊重。”
      我们现在的孩子会不会欣赏“真、善、美、伟大与深刻事物”?是不是厌恶“假、恶、丑、渺小与平庸事物”?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包括孩子的父母思考。
      伟大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这既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

    做孩子人格的榜样

      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你想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你就先做那样的人!想想,我们给孩子讲的,我们信吗?我们要孩子做的,我们做吗?
      如果以对孩子的要求来要求自己,我们就非常了不起了!你要孩子善良,你善良吗?你要孩子正直,你正直吗?你要孩子阳光,你阳光吗?你要孩子坚强,你坚强吗?你要孩子有毅力,你有毅力吗?
      我们好好想想我们给孩子们提过哪些做人的要求,然后我们认真把这些要求做到,我们简直可以称为“圣人”!所以说,所谓“教育”,就是你想要孩子有的,你先得拥有。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我主张父母每天能够和孩子有“一席话”“一段路”“一盏灯”。所谓“一席话”就是陪孩子聊天,所谓“一段路”就是陪孩子散步,所谓“一盏灯”就是亲子灯下共读。这些都是和孩子的交往与沟通,可赢得孩子的信任。当孩子给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开始走向成功了。
      为人父母,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把自己变成孩子。每个家长都问问自己,我和孩子有没有共同的爱好?比如,和孩子有共同的读物吗?和孩子一起看足球赛吗?和孩子一起上网吗?和孩子有共同喜欢的明星吗?一定要和孩子保持共同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通向孩子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如果和孩子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你连有效的教育都不可能。
      不但要保持和孩子的共同爱好,更要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正如陶行知先生这段话:“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忽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在成人看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在孩子看来,却比天还大。这段话让我感动万分!我们只能说,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颗真诚博大的爱心同时又是一颗纯洁无暇的童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和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一个优秀的教育者,无论教师还是家长,一刻都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我们要做有童心的教育者,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儿童视角”。

    和孩子一起阅读好书籍

      如果你没有读书的习惯,你就没有任何理由要求孩子读书。北大教授陈平原有一句话,可能会让一些父母心惊肉跳:“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
      所谓“和孩子一起阅读好书籍”,不一定是说要和孩子读同一本书——当然这也需要,但不是我们阅读的全部,而是说我们应该和孩子同时保持阅读的兴趣和习惯。那么,父母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我提倡读四类书——第一类是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第二类是和你职业相关的书。如果孩子看到爸爸妈妈都四十多岁了,还捧着自己专业的书在学习,那是怎样一种影响?第三类是孩子喜欢读的书。通过读这些书,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可以和他们有共同的话题。第四类,就是人文书籍。哲学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学的等等,这能够拓展你的胸襟,开阔你的视野,丰富你的内心,饱满你的灵魂,至少能够让你在孩子面前有一种源于“学识渊博”的魅力。

    和孩子一起养成好习惯

      父母应该养成的好习惯很多,我特别想重点说要养成反思的好习惯。没有反思就没有成长,孩子如此,父母一样如此。
      这里所说的“反思”不是静止的冥思苦想,而必须有一个载体,就是“写作”——可以每天给孩子写几句话,或鼓励,或表扬,或建议,也可以给孩子说说自己犯的错误以及认识;可以和孩子一起写日记,记下自己的点点滴滴想法,尤其是对自己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得失;可以和孩子一起写阅读笔记,包括直接在书上批注,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和孩子共同阅读、分享思想的方式。其实重要的不在于你写什么,或写了多少,重要的是你写本身,就是在用行动对孩子说:孩子,爸爸妈妈很在乎你,愿意陪着你成长!
      说到“和孩子一起养成好习惯”,我想一个人应该至少养成三个好习惯:健身的习惯,这让孩子有一副好筋骨;礼貌的习惯,这是让孩子与人相处时,懂得礼貌和尊重,这是一种必须的教养和修养;阅读的习惯,这是让孩子终身学习。孩子有了这三个好习惯,无论从事什么职业,这一生肯定会是幸福的。父母做到并做好了这几条,就是无声而有效的家庭教育。所以父母的确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因为——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李镇西)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11-19期

    • 第2019-11-18期

    • 第2019-11-17期

    • 第2019-11-16期

    • 第2019-11-15期

    • 第2019-11-14期

    • 第2019-11-13期

    • 第2019-11-12期

    • 第2019-11-11期

    • 第2019-11-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