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根植于实体的制造企业还好吗?告别2019,拥抱2020,“生产线上”企业家们感受如何?
岁末年尾,记者赴多地调研实体经济发现,相较于此前的犹豫与彷徨,企业家们心态更成熟、应对更从容。
更多企业在向制造“回归”
营收增长20%!这是国内服装品牌之禾的年终“成绩单”。今年以来,之禾立足高端服饰逆势而上的势头激励了不少同行。
“之禾每年从企业内部调整3000万元支持制造环节,升级工厂、激励员工,为的就是筑牢制造根基。”之禾品牌创始人叶寿增说,越是竞争激烈,越要改变过去处在微笑曲线低端的情况。
近年来,之禾不断收购长三角优质外资工厂,在制造环节的投入约15亿元,他认为回流工厂、强化制造是大势所趋。
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向制造“回归”。
服装加工企业申洲每年将大量资金花在升级工厂、优化员工服务;轴承制造企业甬微聚焦微型轴承,将产品做到极致的同时稳步扩大着市场;佛山一汽大众华南基地内,成排的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平均一分钟就有一辆汽车下线;曾是加工聚集地的东莞、佛山、昆山等地,如今升级为智能制造集群聚集地……
创新的自觉更强劲
岁末,广州白云电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正迎来自己新的阶段——经过两年多努力,这家企业首个数字化工厂开始量产,得益于智能化,生产效率比传统工厂提高了50%以上。
“电力装备制造行业订单小、交货急、复杂程度高,必须依靠数字化改造。”企业相关负责人说,智能化步伐刚开始,预计投资将达5亿元。
调研中,“技术如水,不可或缺”是很多企业家最深切的感受。
百丽鞋类事业部总裁盛放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百丽尝试在店铺安装智能芯片、试穿和成交对应系统,发现一款鞋试穿率排在前三,成交率却在三十名开外,原因是后跟带子过长。
改变产业逻辑,从大订单转向小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柔性制造和个性定制;缩短与消费者距离,让工厂与市场更精准对接……
今年1至10月,代表先进制造的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7.5%、5.3%。新材料、智能穿戴等产品快速增长。足可见拥抱技术,企业创新动力更足,潜力更大。
品牌意识更坚定
2019年9月,之禾首家全球旗舰店落户巴黎著名时尚街区——乔治五世大街。创业20余年,这个中国服装品牌一步步走进世界时尚之都。“我们要将天人合一的品牌理念和自然敬物的东方哲学传递到更多地方。”叶寿增说。
产业的迭代、激烈的竞争让制造企业增强了做品牌的意识。
5秒钟,2000个刺绣笔记本一抢而光——当生活逐渐进入无纸化时代,一个笔记本的走红超乎很多人想象。
“这是品牌带来的集合效应。”制造方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说,依文将传统手工与现代设计结合,通过“深山集市”平台品牌走进都市,一年间打造了数十万件“爆品”。她坚信,共享、平台式的品牌将是全新的经济模式,会催生百亿级产业。
品牌集纳了创意、制造、质量与文化,是综合实力的体现。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名扬海内外;承载着创新的智慧,传递着价值理念,一批批中国品牌正逐渐成长。
新华社记者张辛欣 孟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