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广灵,寒气袭人。壶泉镇涧西村特有的晋北古民居显得更加古朴宁静,然而,街巷上喜庆的锣鼓、欢快的秧歌的场面让人很难想到这已经是隆冬时节。“光景一天比一天好,生活越来越幸福!”村民刘艳萍难掩脱贫后的喜悦心情。
涧西村是广灵县77个贫困村摘掉“穷帽”的一个缩影。山区多、耕地少、农村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交通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人口年龄老化……作为全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的广灵县,脱贫路上“拦路虎”不少。
2016年以来,该县以“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的决心和勇气,向深度贫困宣战,创新推进国家、省、市“五个一批”“八大工程二十项行动”,践行富有广灵特色的“335”攻坚法,灵活用好全省“一县一策”……在广灵这片红色土地上,全县上下同心合力,攻坚克难,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的时代战役。
如今,全县共脱贫44485人,贫困发生率也由2014年的30.5%降至0.49%,同比下降了30多个百分点,贫困县退出14项指标全部达标。
“乡村提升”美了环境乐了乡亲
在蕉山乡西崖头村,沿河而建的水上廊桥让人感觉来到了“江南水乡”,虽然河水已经结冰,但依然能感受到“水乡”的独特魅力,令人心旷神怡。
很难想象,这样优美的画面,一年前还是蚊蝇漫天飞、气味难闻的“臭水沟”。能有如此巨大改变,得益于乡村提升工程。垃圾清走了,淤泥清理了,消失了20多年的泉水又重新涌了出来。
环境的改善直接带动了产业转型。“西崖头村现在是我们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示范村,我们要在改善村民人居环境的同时,也让咱老百姓吃上‘旅游饭’。”蕉山乡党委书记傅锦魁说。
“让老百姓过上更加体面、更有尊严的生活!”面对农村基础条件差、农民住房历史欠账多的实际,该县举全县之力实施乡村提升工程和农村安居工程,把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推进,成功打造出以“古堡涧西”“山水白羊”等为代表的30个市级乡村提升示范村,广灵县涧西村成为全省首批“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并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候选名单。
“培育品牌”做强做大扶贫产业
“小米锅巴好!小米锅巴赞!”这是国际巨星成龙在2018年第四届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发布会上品尝广灵小米锅巴后的一句即兴代言。
近年来,广灵县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的重要论述,将品牌建设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以“大同好粮”为引领,打响了“广灵巧娘”“广灵豆品”“壶流文旅”等一大批广字号“金字招牌”,走出了一条品牌化、规模化、市场化的产业扶贫之路。2017年,东方亮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新三板”上市,成为全省国定贫困县中第一家上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018年国庆期间,“东方亮”小米在位于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纳斯达克广告屏幕”,打出了“西方不亮东方亮”的广告,“广灵小米”正式走出国门,成功进入北美市场。
做精“传统产业”、做靓“生态工程”、做大“光伏产业”、做优“旅游产业”、做强“电商产业”、做实“消费扶贫”……该县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治本之策,出台了《广灵县产业扶贫惠农奖补办法》,大力实施“双十双百”产业扶贫示范工程,推进工商业进农村,形成多产融合、互促共进的产业扶贫大格局。
壶泉镇聚和村农民席雅琴近来特别高兴,因为她再也不用千里迢迢去外地打工了。“自从村里办起了箱包加工车间,我就到这里干活了,现在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席雅琴熟练地干着手里的活儿。与席雅琴一样,全县共有2937名贫困人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
为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该县坚持龙头企业“带”、乡村集体“办”、致富能人“创”,全面打造“扶贫车间”,投资1.16亿元建成扶贫手工业园区,授牌109家“扶贫车间”,发放“扶贫车间”补贴161.14万元。以“广灵巧娘”为代表的居家经济、炕头经济,带动全县2400多名农村贫困妇女实现就业增收。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现在,广灵一中的教学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原先自由松散的教学风气没有了,老师们你争我赶,学生们努力拼搏。县里不仅兑现了多年来的‘高考奖励’,还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为我们提供了干事创业的好平台。”谈及这两年广灵教育的变化,广灵一中教师李德春深有感触。
近年来,广灵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先后出台了《广灵县中小学领导班子管理办法》和《广灵县教育教学工作激励办法》,开展集团化办学,与市级优质学校结对,推进县域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该县先后投资1.28亿元,新、改、扩建薄弱学校58所,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乡镇寄宿制学校全覆盖;投资3.5亿元的全封闭高中全面开工;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施从学前到大学的“全过程”资助,累计兑现各类资助金4443.59万元,资助学生4.86万人次。
2019年,全县高考二本B类达线率从2016年的18.22%提升到43.62%,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均有6名学子被清华、北大录取。
结合脱贫攻坚,该县先后在县职业中学设置了中药材种植、食用菌栽培、广灵剪纸、广灵石雕等专业,为保护传统技艺、助力脱贫产业储备了大量技术人才。该县还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院校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创新办学模式,提升办学质量。
本报记者 杨晓明 通讯员 王春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