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收平菇时,要采大留小,旋转摘下,注意不要伤及周围的幼菇。”2019年12月下旬,在忻州市保德县刘家茆村的张军食用菌基地内,张军正手把手地教前来学技术的贾建军怎样采摘平菇。
“今年的市场比往年行情好得多。时下正是平菇生长的好时节,光今天一早就采了600多斤鲜平菇,最多的时候可以采摘2000多斤。催货电话今早上接了好几个,采摘完还得忙着装货送货去呢!”张军擦了擦汗水,轻抚着菌包上的平菇面带喜色。
张军和王彩霞夫妻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平菇专家”。2012年时,张军和王彩霞夫妻还在经营大货车生意,整天在煤运线穿行,跟车的王彩霞比开车的丈夫更提心吊胆。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不能有一丁点儿闪失,夫妻俩都有了转行的想法,只是没有合适的项目。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军和保德县供销社工作人员接触了,工作人员建议他考虑发展平菇种植,一来不用东西奔波,二来也能招呼上老人孩子。思来想去,二人决定改行。
为尽快掌握种植技术,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张军夫妇,一边利用网络、光盘、书籍学习相关知识,一边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经验,县供销社也尽力帮助张军联系菇棒等必用生产资料。在忐忑不安中,第一批平菇成熟了。成熟的平菇运到县农贸市场的第一天就以优惠的价格和上乘的品质获得大家的认可,商贩都找到他竞相批发。
成绩是属于敢想敢拼、勤劳致富的人,但成功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在夫妻俩干劲十足的时候,第二批蘑菇出了问题——菌棒发生霉变,大部分坏死,损失惨重。张军没有一蹶不振,保德县供销社也非常关心他,帮助他联系到了内蒙古的平菇种植大户。张军起身去包头实地学习,又请来专家“把脉开方”,终于找到失败原因,原来是消毒不到位,菌棒被杂菌污染。此后,每换一批菌棒,夫妻俩都严格消毒。“除了消毒,还要注意通风,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如果菌包摆得太高、太多,容易出现霉病,影响产量。”说起平菇种植,张军头头是道,现在这套较成熟的种植技术是他不断学习摸索出来的。
如何让技术变成财富?夫妻俩决定建立家庭农场。当年就投资60多万元,把自家的房屋改造成菌室,种植平菇,日产鲜菇400斤以上。“在供销社的支持下,我的种植规模扩大了一倍。”张军高兴地说。2017年,保德县供销社协调有关部门为他投资20万元扶贫款,扩大种植规模,形成“基地+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带动18户贫困户做起了平菇种植,当年就有54人脱了贫。60岁的贫困户张三子告诉记者,“基地每年给我1100斤平菇的分红扶持,按照每斤平菇均价4元计算,能分红4400元。我和老伴平时就来基地打工,一天能挣120元呢,手头就宽裕多了。”
“作为贫困户,没有技术没有资金,脱贫困难。基地+贫困户这样用扶贫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就把扶贫资金做了‘乘法’,贫困户脱贫的步伐会更快。”保德县供销社主任张智军说,不仅仅是种植平菇,保德还有很多特色农业产品,在为农服务的路上,供销社能够大有作为。他们还将倾力做好“三农”服务工作,发挥主渠道作用,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长久致富探索新的更多的做法。
本报首席记者崔晓农 通讯员于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