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阳高县王官屯镇杨庄村之变,外界人看得清,村里人更感受深:全村面貌焕然一新,被大同市授予“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和“乡村提质样板村”。
面子美、“里子”更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两番,达10684元。村民们说这缘于有个好支书李永强,把村里的事当回事。
“不论群众啥事,干部当回事,村里就没事”
2011年12月,参军16年退役回来的李永强,走马上任阳高县王官屯镇杨庄村党支部书记。对此,有人说他是“背着石头上山——自找麻烦”!可李永强不这样想,“我决定当干部就不怕事,也不躲事”。一句话惹得全村人瞪着眼看他咋处理事。
精准扶贫首要是精准识别贫困户。“全村人都看着李永强咋把这碗水端平。”“这好办!”李永强把精准识别大会开在了村大街头,收入大家算,过程大家看,选谁大家评,38户87人贫困户就这样识别而出。“公平公正!我们服气!”村民贾永日的话说出了全村人的感受。
2018年危房改造公示名单刚贴出,村民贾某就气冲冲地找李永强讨说法:“为啥我家的房子不属于改造对象?”“用事实说话”:上房揭瓦验墙,挑开天花板验梁……十多名“公证”人员对贾某住房来了个现场大检验,验证的结果是贾某的住房不属于危房。
“李书记,失火了!”2015年秋天的一个中午,村民贾林一个紧急电话打来后,李永强扔下饭碗当街一声吼,瞬间组成一支“消防队”奔赴火海;“李书记,贾金突发车祸!”李永强第一个赶赴现场,忙前忙后让医院误认为其是当事人的家属;“李书记,孩子突发急病,急需辆车送往大医院!”听到村民康凯的呼声后,李永强义不容辞出手相助,孩子转危为安。
村民们的事村民定,原则上的事要较真,遇到急难事往前冲,这就是李永强的“工作经”。
“不论问题多难,干群心通了,难也变不难”
解决杨庄村常停电就是个难题。论原因其实很简单:村里6户人家房后栽种的树,逢刮风下雨和高空电线触碰发生短路而致。
砍倒树问题就迎刃而解!看似容易,实则艰难:6户人家认准了一个理——先种的树,后架的线。短路不是树的错。
难题自然就抛给李永强。李永强带上酒和花生米坐在他们家炕头上谈起了心,当第三碗酒见底的时候,有人抛出了心里话,“当年电业部门给钱让砍树,我们都嫌少。如今一分钱都不给,那能白砍?”“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咱村也是这个理!”最终,酒喝光了,思想做通了,事情解决了。
“谁要在我地里栽树,我就先砍了他的头。”三年前的一天,一场“人头”与“树头”的调产争斗,在村民贾广亮的地里剑拔弩张。兴水利、搞调产、转移劳动力,李永强精心谋求的治穷良策“受凉”。原因就是村民怕有风险,而拒不调产改种杏树。咋办?李永强拍着胸脯做保证,“如果有损失,我赔偿你!”一句誓言,让全村人放下了包袱,村里由此多出了300多亩杏树,继而又多出了425亩黄花,500亩高粱,也多出了120万元收入。
任职8年中,李永强解决了村里多少难事,他也记不清。但他只记住了一条:“和群众交了心,再难的事也不是个事。”
“不论得失咋算,群众放首位,干部有地位”
杨庄村民贾广,年近八旬。眼瞅着自己年老体衰,地要荒废、家断收入。李永强牵头成立的利圆兴种植养殖综合专业合作社向他伸出橄榄枝:帮他代种。叫好的不是贾广一人,而是全村30多名70岁以上无劳动力老人的共同心声。有人给李永强算了一笔账:为老人代种的这150亩耕地,东一亩、西二亩,既不连片又是薄地,每年除去人工,每亩满打满算收入200元左右。每年每亩给老人费用也要200元,收支一抵,一年忙碌下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做人不能“胳膊肘——往里拐”,当干部更不能算个人得失账。解决杨庄村民吃水问题,同样缘于李永强把群众放首位的工作观。
当年杨庄村曾出现过守着井而喊渴的怪事。原由是吃惯了自流水的村民从未在吃水上花过钱,而自流水断流更换成吃深井水后,便有电费和放水的人工费用支出。因谁也不愿意在这上掏钱,就出现了有井没水吃的现象。
“用水的电费,我李永强先垫着!”可定时放水的活儿却没人愿意白干呀!李永强让自己的老父亲当义工。村民吃水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后来放水的有岗位报酬了,李永强就劝老父亲辞职了。
杨庄村民编了这样一句歇后语:李永强当支书——家人没沾过光,自己没得过利。此言不虚。李永强跑项目打出了6眼机井,改写了全村无一亩水浇地的历史。却不在机井经营上谋利益,农灌费用每亩仅4元多,几乎是其他村的零头。
问及李永强当干部得到了啥?他把自己荣获的“大同市最美退役军人”证书一举:人民信任,就是干部的地位。
本报记者杨晓明 通讯员尉建飞 尚振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