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晋周刊

防治地质灾害,这些区域要多加小心

  • 古交市桃园街办牛角上危岩体崩塌治理工程项目。张舰摄

  •   2019年,我省发生了1起崩塌、1起滑坡的地质灾害,造成财产损失793.48万元。这两起地质灾害均发生在春季冻融期。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202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以切实做好今年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少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20年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方案》指出,我省全境都是地质灾害易发区,高易发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2%、中易发区占46.9%、低易发区占11.1%。地质灾害隐患多、分布广、威胁重的基本形势短时期内难以扭转。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调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10927处(含高陡边坡4895处),威胁人口36万,威胁财产118亿元。按险情等级划分:特大型33处、大型84处、中型1228处、小型9582处;按灾种划分:崩塌5138处,滑坡2819处,泥石流744处,地面塌陷、地裂缝及地面沉降2226处。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着极大的关系。预计2020年全省气温普遍比常年偏高,年降水量接近常年,季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春季,全省降水量在56—120毫米之间,与常年同期相比,太原市、阳泉市、晋中市大部、运城市大部、忻州市东部、晋城市南部偏少一到两成,其余大部分地区偏多一到两成;夏季,全省降水量在181—385毫米之间,与常年同期相比,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吕梁市局部偏少一到两成,其余大部分地区偏多一到两成;秋季,全省降水量在62—168毫米之间,与常年同期相比,运城市、晋城市偏多1—2成,其余大部分地区偏少1—2成。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扰动也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全省现有矿山采空区面积4166平方公里,矿山沉陷区面积2429平方公里,矿山开采破坏村庄近3000个,易引发地面塌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位于山区和黄土丘陵区的铁路、公路、机场、大桥建设项目易引发地质灾害,需高度关注,加强防治。晋西、晋西南黄土高原区域,尤其是柳林、离石、石楼、永和、吉县等经济发展较快或城市地质环境条件较差的地区,存在切坡、填沟等建设活动,易形成新的崩塌、滑坡隐患点,增加防治难度。
      《方案》初步预测,2020年全省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可能较2019年增加,其中2020年春季冻融期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数量接近2019年,夏秋季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数量可能较2019年增加。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高发时期为3—5月春季冻融期及6—9月汛期。若在人口集中居住、威胁严重的地区发生地质灾害,易造成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哪些地区易发生地质灾害?

      《方案》明确我省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有四个:
      ——晋西黄土高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该区行政范围包括忻州市河曲、保德,吕梁市石楼、柳林,临汾市永和、大宁、吉县的全部区域,偏关、五寨、岢岚、兴县、临县、离石、中阳、隰县、蒲县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19424.37平方公里。该区地貌类型为黄土丘陵区,下部煤层属山西河东煤田,在修路、采矿、建房切坡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下,形成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隐患。该区是近年来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最为发育、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多的区域。该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是村庄、厂矿、209国道、307国道、离柳高速公路、孝柳铁路及其他县乡道路周围的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及高陡边坡地质灾害隐患点。该区以离石、石楼、永和、隰县等为代表,在高陡边坡分布的城市人口集中居住区、城乡接合部人口集中分布区易发生造成群死群伤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应重点防范。冻融期、汛期要进行反复排查,发现险情及时撤离人员,坚决防范群死群伤地质灾害的发生。
      ——太原西山—汾西—霍州—乡宁—河津矿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该区行政范围包括太原市古交、万柏林、晋源、清徐,吕梁市交城、汾阳、孝义、交口,晋中市介休、灵石,临汾市汾西、霍州、乡宁,运城市河津等县(市、区)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8734.71平方公里。该区地貌类型属吕梁山东麓中低山,采煤活动强烈,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该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是村庄、厂矿、太古公路、太汾高速公路、大运公路、大运高速公路、南同蒲铁路、太古岚铁路及县、乡道路周围的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及高陡边坡地质灾害隐患点。
      ——太原东山—阳泉—潞安—晋城—沁水矿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该区行政范围包括太原市杏花岭,阳泉市郊区、盂县、平定,晋中市寿阳、昔阳、和顺、左权,长治市武乡、襄垣、屯留、上党,晋城市高平、陵川、阳城、沁水等县(市、区)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6848.14平方公里。该区为沁水煤田(盆地)北、东、西三翼浅埋部分,地貌形态为中低山区及山间盆地,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该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是村庄、厂矿、307国道、太旧高速公路、207国道、晋侯高速公路、太长高速公路、太焦铁路、石太铁路、阳泉—长治铁路及县乡道路周围的崩塌、滑坡及高陡边坡地质灾害隐患点。
      ——岚县—静乐矿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该区行政范围包括吕梁市岚县、忻州市静乐、太原市娄烦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2247.40平方公里。该区地貌类型为中低山,区内矿业活动强烈,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该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是村庄、厂矿、太古岚铁路、209国道及县、乡道路周围的崩塌、滑坡及高陡边坡地质灾害隐患点。

    隐患排查坚决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

      就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提出,要紧盯重要时间节点,高度关注冰雪冻融期、汛期两个重要时段;做好预警预报,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测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并进一步扩大预警预报覆盖面和影响范围;做好应急准备。在强降雨期间,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市、区)、乡(镇)政府要安排专人对高危隐患点进行驻点值守,强化临灾处置能力,并积极委托具有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的专业技术单位做好隐患排查等工作。
      全面做好群测群防。各县(市、区)、乡(镇)政府要加强群测群防的组织领导,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为在一线监测的村干部和骨干群众适当发放工作补助,为隐患点配备基本的监测预警设备,加大基层监测人员的科技监测能力培训和技能演练。持续深化高陡边坡隐患排查和分类处置。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排查黄土区、旅游区、交通干线、工矿施工区以及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城中村、居民区、学校、医院等人口聚集区,并扎实开展高陡边坡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回头看”工作,坚决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同时,要把山体边坡住房安全隐患作为重点。

    本报记者王佳丽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03-31期

    • 第2020-03-30期

    • 第2020-03-29期

    • 第2020-03-28期

    • 第2020-03-27期

    • 第2020-03-26期

    • 第2020-03-25期

    • 第2020-03-24期

    • 第2020-03-23期

    • 第2020-03-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