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深度报道

在我省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战中,随着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广大农村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三晋新农村的幸福生活

  • 漫山遍野的香椿树,使泽州县瓮山村从昔日凋僻的小山村到如今焕发出生机。

  •   春日阳光暖暖地照在广灵县加斗乡西姚疃村,也照进脱贫户焦荣军心里,让他对脱贫后的新生活充满期盼。
      西姚疃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长期以来,村民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蔬菜种植面积几乎为零,增收渠道单一。在外做生意的焦进江回到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大面积发展架豆种植。2018年,他自筹9万元建起了6栋蔬菜大棚,带头种植大棚架豆,当年每栋大棚净收入5000多元。看到种植架豆确实要比种植玉米收入高,个别头脑灵活的村民也开始尝试种植架豆。“我今年准备种两亩架豆。去年在焦书记的蔬菜大棚里打工,基本掌握了种植架豆的技术。”焦荣军说。
      “去年底,我们村也脱贫了,村民们发展生产的干劲儿更足啦,咱农民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焦进江满怀信心地说。
      随着我省58个贫困县(区)实现脱贫摘帽,一大批新型农民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大显身手,转型成为产业工人、小产业“管家”,一幅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扎根山区的新农民

      在昔阳县绿草湾大寨牧业有限公司奶牛养殖厂里,牛儿正悠闲地吃着新鲜的草料,而一旁的工人正忙着清理牛舍,为牛儿营造个干净舒适的环境。这里是集奶牛养殖、产品销售、饲料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链,也是宋以斌做转型现代化农业的公司。
      身兼安家沟、毕家岭两个村支部书记的宋以斌,是老百姓眼中的“能人”。
      1984年,宋以斌从部队复员回乡,正赶上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从开小卖铺、搞个体运输、承租集贸超市等开始积累资金,从2009年至2016年的八年时间,他先后成立了昔阳县厚基伟业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昔阳县大寨绿草湾牧业有限公司、山西松溪河食品有限公司、山西厚基伟业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厚基伟业巴州农业采摘园区、昔阳县厚基伟业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扶贫养殖园区,走出了一条发展农业现代化产业的成功之路。
      为帮助山区农村经济发展,2006年经上级党组织同意,他主动到经济比较落后的安家沟村、毕家岭村担任党支部书记。2016年10月,在贫困村安家沟村创建扶贫项目——“昔阳县厚基伟业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扶贫养殖基地”。项目投资2400多万元,建设养殖房舍22幢,建筑面积21612平方米,年养殖肉鸡330多万只。为安家沟村69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带动安家沟村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同时,他又实施了安家沟“鹿泉神养殖专业合作社”项目,此项目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吸收17个贫困村,建立17个养殖合作社,带动1194个贫困户脱贫致富,每个贫困户入社不到半年就已经分红2000元。仅2017年贫困户分红总额就已经达到238.8万元。
      目前,投资2100万元绿草湾大寨牧业有限公司正在进行园区建设,总建筑面积19510平方米,配套青储窖2400立方米,存栏奶牛2400多头,月产鲜奶60吨。为了解决农户分散养殖的困难,吸收黄岩村贫困农户116户入园,成立了3个肉牛养殖合作社。在养殖肉牛过程中,给贫困农户免费提供场地、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减免贫困农户水电暖费用,为这些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提供了创业平台。

    小山村华丽大蜕变

      在泽州县下村镇的东南部,有一座幽静的小村庄,今天,凭借着老祖宗留下的漫山遍野“香椿芽”,使昔日凋僻的小山村重又焕发出生机与希望,它就是瓮山村。
      瓮山村自古就有种植香椿的历史,由于当地地势较高,昼夜温差大,这里所种植的香椿香味浓郁,所积累营养更多。每年谷雨前后,一直到“五一”期间,田间地头到处是香飘四溢的红叶香椿。但这里也是大多数贫穷落后农村的缩影,资源匮乏的现状,导致大多数人常年在外务工,村里几乎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如何打破产业发展制约瓶颈,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下村镇党委提出,要对标一流,大胆探索,立足实际找差距,因地制宜谋发展。并带领瓮山村村委主任等远赴四川大竹县,观摩学习香椿产业发展。看到大竹的红香椿走向全国、迈向世界,成为了享誉全球的知名品牌,瓮山村的带头人、村委主任成海兵坚定了带领全村群众发展香椿产业的信心。
      瓮山村成立起香椿专业合作社,创建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并通过连续举办“瓮山香椿美食节”,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等多种销售方式,实现了“五一”香椿销售末期产值的翻番。香椿市场的可观效益,大大增加了村民们种植的积极性,小小香椿芽正带领瓮山人民脱离贫穷,走向致富之路。
      为将“瓮山香椿”这块乡村旅游招牌擦得更亮、叫得更响,让更多的人走进瓮山、爱上瓮山,瓮山全村上下开展了一场整治人居环境大会战。搭乘晋城市农村改厕的快车,拆掉陈旧的旱厕,改造成干净卫生的冲水式厕所,既改善了生活环境,又提高了生活质量,更为慕名前来浏览观光、休闲度假的外地游客提供了更舒心的服务。
      修建文化活动广场,重建烈士纪念碑,拓宽、硬化村内大街小巷,清除“四堆八乱”,绿化美化庭院,拆除破旧房屋,改造农舍小院,兴办特色农家乐,挖掘传统民间文化,制作民俗风情墙画……瓮山村在悄然间发生着蜕变,昔日贫穷落后、脏乱无序的小山村,俨然摇身变为一个集绿色生态体验、民风民俗展示、休闲娱乐观光、健康养生怡情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美村。

    脱贫农民的新生活

      “去年农历六月,我和小时候的隔墙邻居冯金莲走到了一起,这件事至今在村子里还是个新鲜事。”今年50岁的吕梁离石区吴城镇下三交村陈三宝说,“在这之前,口袋里稍微有点钱,我就会和三四个要好的下饭馆凑热闹,光棍的日子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再说穷沟沟里,这样的光景谁能看上咱?谁还会跟着你受穷呀?邻里邻家没人相信我这辈子还能讨到媳妇成个家,就连我自己也不想了”。
      2013年,党和国家出台政策,要让贫困户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好多城里来的扶贫干部下乡进村,把党的扶贫政策送到山庄窝铺、田间地头。下三交村也来了扶贫工作队,他们把精准扶贫政策一项一项讲给村民听,对照各家各户情况,把政策送到锅台炕头,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最先找到陈三宝的是离石区林业局的扶贫工作队,他们了解到陈三宝以前和大哥养过牛,有点技术,希望他再把牛养起来。
      “主要是没钱,养牛这么大的事想也不敢想!”“没钱可以帮你申请区里的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扶贫队员一次又一次上门、一遍又一遍给陈三宝讲政策,帮他细算账。“争取一年脱贫,两年挣钱,三年讨个老婆回家,”工作队员这句看似玩笑的话打动了陈三宝的心。当年,就申请了5万元贷款,拉回了三头牛,腾出一间破窑洞做牛圈,自己干起了养牛的营生。
      过惯了一个人的日子,一下子买回来三头牛,喂料、切草、备水、放牛,一时忙得啥也顾不过来。咱不怕忙,主要怕牛养不好赔了钱。牛下崽了要注意些啥?牛得了病怎办?……这时候,工作队请来了区里农业部门的专家给传授一些养牛技术,请来兽医给牛看病。慢慢地,陈三宝也成了村里侍弄牛的好把式,口袋里有钱了,腰杆子也硬起来了,生活也越过越好了。
      2019年小暑刚过,经过熟人介绍,陈三宝与冯金莲走到了一起。结婚那天陈三宝问妻子,我一个穷山沟的老农民,跟着我你图啥?“图你勤劳厚道,就想跟着你养牛过上好日子!”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04-12期

    • 第2020-04-11期

    • 第2020-04-10期

    • 第2020-04-09期

    • 第2020-04-08期

    • 第2020-04-04期

    • 第2020-04-03期

    • 第2020-04-02期

    • 第2020-04-01期

    • 第2020-03-3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