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论坛·综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 源头自有活水来

——论新闻工作者的“脚力”与新闻作品的生命力

  今年,一场疫情牵动人心,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为那些像医护人员一样逆风而行的新闻工作者而感动,那一篇篇来自战“疫”一线的报道,让人泪目也给人力量。
  抗击疫情的新闻报道很多,但最能打动人心的是来自一线的故事,一个故事,胜过万千次口号式的宣传和枯燥的说教。
  事实证明,只有深入现场的报道才能直击人心,只有沾满泥土的新闻作品才有生命力。
  去年,中国记协向全国新闻工作者发出倡议,号召广大新闻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我认为,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在增强“四力”中锤炼优良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从火热社会实践中发掘素材,从群众生产生活中发现选题,写出有温度、有思想、有品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好作品,在实践中锻炼过硬素质、过硬本领、过硬作风,书写新时代的精彩答卷。
  一、脚沾泥土,感觉才能更直观,作品才能更鲜活。
  去年,中宣部开展了“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大型蹲点采访活动,我们的记者走进工厂、车间,与广大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视角对准了那些在祖国发展进程中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采写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两代矿工与平朔的一世情缘》《“中国制造”故事,太钢讲给你听》《从最重到最快,他见证了中国铁路的世界奇迹》《“高富帅”养成记——中煤平朔集团智慧矿山建设见闻》《“静乐生活”:探索电商造血扶贫革命》《从谈“虎”色变到变废为宝》以及《电商来到贫困村》等一系列报道,每个记者把群众当成最好的老师,一身汗,两腿泥,从普通职工的视角,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轨迹,在普通职工身上找到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力量,从记者的亲身体验和感受,直观生动地写出了在发展的大潮中普通职工生活、工作的变化,这就是老百姓喜欢看、看得懂的新闻作品。
  二、脚沾泥土,才能更感同身受,作品才能打动人。
  不深入现场,永远不能感同身受,不能冷暖相知,写出来的作品也就无法打动人。
  一位记者曾说过,新闻作品要想打动读者,首先得打动自己。如果连作者本人都无法被感动,新闻作品永远缺少直击人心的震撼力。
  《南方周末》曾经刊登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当你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路上。这就应当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的应有的工作常态,在路上,在现场,心里才会有这个时代、有人民群众、有感同身受的感动。
  今年1月,我采访了一对坚守大山30年的隧道“打冰”夫妻,一路从城市到山里,崎岖陡峭的山路只能容得下一辆车通过,泥土的路面被雨水冲刷得坑洼不平。深山里坐落着一座孤院,十几名职工常年坚守在那里,除了一趟列车呼啸而过,这里几乎与世隔绝。而他们每天从宿舍去隧道打冰的路,不是攀爬陡峭的崖壁,就是在荆棘中前行,杂草丛中还常有毒蛇出没。一到傍晚,还会遭到黄鼠狼的袭击。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想象在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还有这样落后的地方,更加无法想象这对打冰夫妻已经在那里坚守了30年。这样体验式的现场语言,一下子把人带到了那个杂草丛生的荒山沟里,也把打冰夫妻工作生活的艰苦环境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更令人感动的是,夫妻俩坚守的这条隧道每天都有一辆车通往他们的家乡,可他们却因为工作原因,30年夫妻俩没有一起回过家。采访的时候是春节前夕,当我们一起站在隧道里,看着开往他们家乡的列车从面前经过,又看着他们眼睛里的无奈、留恋与向往的目光时,心被震撼了。这样的震撼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得真切。
  现场报道,你的笔就是摄像机,真实还原,让人身临其境;但你的笔又不仅仅是摄像机,还原的过程带着感情去呈现,让人感同身受。只有这样最真实的体验,才最能打动人。
  脚沾泥土,才能更接近真相,作品才能更持久。
  什么是新闻作品的生命力?
  我们都知道,新闻作品属于易碎品,保质期短,报纸新闻的生命力只有一天,而在通讯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新闻的生命力可能就是转瞬即逝。那么,如何能让新闻作品更具生命力?流传更久远呢?
  范长江,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贡献,战争时期,范长江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了的西北之行。历时10个月,行程6000余里,沿途写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讯,他的这些通讯陆续发表于《大公报》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出现了读者抢购潮。抗日战争爆发后,范长江又“冒着敌人的炮火”深入战地采访,写下了大量战地通讯报道。
  范长江,以身作则,是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典范,他的作品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他的这些作品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得益于他深入一线、深入现场的实地采访和真实经历。
  作家魏巍身临前线,采访了上百名志愿军战士,写出了影响几代人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
  脚下有泥土,手中有新闻,今天的三晋大地,广大工人阶级积极投身三大目标建设的澎湃激情已经被点燃,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写作题材,我们要走出办公室,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到田间地头,到厂矿车间,到社区村庄,把自己真正融入人民群众生活中,与报道对象面对面,心贴心,放下架子,迈开步子,扑下身子,真正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作者:山西工人报社 贺芳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04-20期

  • 第2020-04-19期

  • 第2020-04-18期

  • 第2020-04-17期

  • 第2020-04-16期

  • 第2020-04-15期

  • 第2020-04-14期

  • 第2020-04-13期

  • 第2020-04-12期

  • 第2020-04-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