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贫困县退出相关程序规定和标准要求,我省36个国定贫困县、22个省定贫困县已于今年2月27日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放眼全国,党中央要求,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役。回看山西,我省成效明显,并蹚出了一条“山西路径”。
全省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立足贫困地区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高度重合、互为因果的实际,提出“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两场战役”,联动实施“五大项目”,带动贫困群众在生态修复保护中脱贫致富。
于是,这“五大项目”犹如春雨一般,滋润着三晋大地、百姓心田。那么,何为“五大项目”?功效如此强大!
造林绿化务工,精准体现了“以工代赈”公益属性
我省创新生态建设参与机制,组建扶贫造林合作社承揽贫困县的造林任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要占社员的60%以上,劳务收入要占投资的45%以上是“硬杠杠”,目的要让贫困群众成为参与主体和受益主体。
58个贫困县组建合作社3378个,吸纳贫困社员7万余人,累计完成造林820.8万亩,13.7万贫困社员获取造林劳务收入11.25亿元。
退耕还林奖补,增添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希望和劲头
我省再次抓住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从2016年开始,省林草局向国家争取指标,并把退耕还林这项民生工程近80%的任务安排在吕梁山区。
贫困县累计退耕还林436.5万亩,涉及16.6万户46万贫困人口,兑现资金10.4亿元,户均增收6000多元。
森林管护就业,让贫困群众捧上了旱涝保收的“金饭碗”
省林草局把巩固生态成效与促进群众增收深度融合起来,在精准落实国家生态护林员政策的基础上,设立生态护林员岗位,引导贫困人口在参与管护中就业脱贫,在享受生态补偿中增收致富。
2018年以来,我省中央财政生态护林员补助达到1.28亿元。58个贫困县聘用3.08万名贫困护林员,人均管护收益达到7000元。
经济林提质增效,让经济林资源成为“绿色银行”
传统经济林效益较低,灌木经济资源利用不充分,这是我省经济林产业的弱项,省林草局围绕改良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大力实施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补齐经营管理方面的短板。
58个贫困县发展经济林251万亩,建设示范园150处,完成经济林提质增效150万亩,亩均增产达到30%,涉及贫困户14.1万户,惠及贫困人口35.3万人。
林草生态产业,让绿色发展成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鲜明标志
特色经济林产业在生态扶贫中的潜力和作用巨大,我省以“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为基本模式,启动实施“小灌木大产业”战略,推行“林药林菌林禽林蜂”立体化种植,引导贫困群众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和森林旅游康养产业。
目前,全省共培育林业大户、家庭林场、林业股份合作社、林业企业5000多个,发展种苗100万亩,21.3万贫困人口受惠。建设林下经济基地533万亩,带动12.96万农户增收。78处城郊型森林公园提供公益性岗位4500多个,直接受惠人数2400万人。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期间,对我省“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两场战役”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三年来,我省更加紧密地把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不断拓宽生态扶贫之路,走出了“绿化彩化财化”同步推进、增绿增收增效有机统一的新路子。
国家气象局《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显示,2000年—2017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均呈改善趋势,其中山西改善最快。2018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22.79%。生态扶贫连续三年每年惠及52万贫困人口增收10亿多元。
国家林草局、国务院扶贫办在我省召开了全国林业扶贫现场观摩会,中办、国办下发《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将“建立扶贫造林合作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国家林草局、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下发通知,推广了我省的做法。
纵跨太行、吕梁的一抹抹绿色,不仅让三晋大地增加了美丽“颜值”,也让贫困群众露出了增收“笑颜”,为全国生态扶贫提供了“山西方案”和“山西路径”。
刘子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