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绿色三晋

杨树林局:用科技之犁开拓绿色海洋

  杨树林局,全称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成立于1980年,是全国林业单位中唯一一个以树种命名的国有林局,是省林草局直属的九大林局中唯一一个人工林局,也是全省唯一一个兼有科研示范性质的林局。
  40年来,围绕雁北地区成林不成材的小叶杨“小老树”改造,经过三代务林人的技术研究、实践示范,走出了一条生态脆弱区生态防护林建设的新路子。特别是近年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省委省政府“绿化彩化财化”的生态建设新思路,该局在大同、朔州、忻州三市15个县区,累计造林、修复退化林120万亩,辖区内157.7万亩林地资源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四十年的坚守,提升生态防护林的健康稳定性

  四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算什么,雁北的大地上却留下了杨树林局务林人深深的足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杨树林局就开始对退化林分改造进行了科学探索和积极实践。
  艰辛的过程,满满的收获。一路走来,杨树林局走出一条建立健康稳定高效优质沙区林草生态系统的新路子;多树种育苗、多树种混交、多模式造林,形成“小老树”改造、灭荒造林“两条路径”;依托科技创新,开创了种质资源保存、良种选育、良种繁育“三项创新”,形成了以科技为主线的种苗生产链条;通过退化林改造工程、沙区治理工程、森林抚育工程、林草融合工程“四大工程”,显著改善了沙区林草生态;通过阔针混交、乔灌混交、林草融合、经济林营造、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五大模式”,生产依靠科技、科技支撑生产,二者相得益彰。
  多年来,杨树林局坚持“科技立局、科技兴局、科技强局”战略,围绕建立健康稳定的林草生态系统,逐步形成了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生态系统相统一的生态防护系统。

科技引领,创新支撑,打造林草科技辐射源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林、科技兴草”也是省林草局的一贯要求。
  近年来,杨树林局围绕“育种育林育草、绿化彩化财化”,开展林草科技创新攻关,为建设晋北地区健康稳定的沙区林草生态系统提供科技支撑。
  依托中德技术合作项目收集欧亚大陆杨树基因106个系号1000多个品种;依托杨树国家种质资源库项目,收集我国北方17个省60个县区杨树种质资源963份;依托省级和局级科研项目,建立沙棘、沙枣、杜梨、白榆种质资源保护库,收集资源1200份,构建形成五大阔叶林木资源库。
  通过实施杨树派间、种间杂交育种,选育五大系列17个品种,通过引种驯化,选育30多个优良“三化”树种,通过区试测定,25个品种被山西省良种委员会审定为推广良种。同时,利用组培、扦插、嫁接三项技术,对名优特良种进行规模化扩繁。
  多年来,他们运用科技手段,建立了便于防火、利于防虫、稳定健康的林草生态体系,改造退化林分100多万亩。累计完成科研课题300多项,先后获得省部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3项。
  通过实施国家和省级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推广育苗、造林、抚育、防虫、产业、管护六大类12项科技成果,建立推广示范基地2万多亩,培育林农4000多人次,将科研攻关成效转化为增绿增收效能。

守初心、担使命,助推驻地生态建设

  一抹绿色一丝希望,一片绿洲就是希望的海洋。
  2018年以来,杨树林局将助推驻地生态建设纳入林局发展范畴,通过统筹增绿增收增效,以科学理念推进国土绿化、林分结构重构、功能提升、成效多赢。
  杨树林局找准局县联合造林、联合育苗、联合攻关、联合管控、联合宣教、联合创新的着力点。
  今年,在与大同市云州区、右玉县、应县三县合作造林基础上,进一步把造林合作县区扩大到大同、朔州两市9县(区),高质量完成合作造林4.6万亩。
  局县联合开展宣传教育、资源保护、执法检查等,特别是面对今春护林防火严峻形势,落阵营中心林场、油坊中心林场、金沙滩林场与县(区)政府联合开展护林防火宣传,联合开展队伍演练,联合制作了局县联防布控图、责任分解表,全面提升综合管控成效。还与当时林草部门开展技术合作,互通有无,成果共享,实现“连人连心连工作,树人树木树形象”的良好效果。

刘子英 秦日栋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06-21期

  • 第2020-06-20期

  • 第2020-06-19期

  • 第2020-06-18期

  • 第2020-06-17期

  • 第2020-06-16期

  • 第2020-06-15期

  • 第2020-06-14期

  • 第2020-06-13期

  • 第2020-06-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