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被誉为世界上最高大最复杂最卓越的纯木结构。近千年来,地震震不倒,炮弹炸不倒。近年来,塔身不断倾斜。如何修缮这座稀世国宝,已成为国内建筑界的一大难题。
6月20日,由清华大学与山西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人文清华”讲坛特别节目《穿越时间的距离,跟随梁思成林徽因探寻中国古代建筑》第三场在应县木塔开讲。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常务副馆长王南与人文清华讲坛制片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小琴教授一同登塔,讲授《千年一塔看应县》,还爬上塔刹下的南天门感受梁思成与莫宗江当年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测绘用学术报国的拳拳之心。
当晚,近200万名网友一起“登塔”,走进这部木结构的史诗。
最高大最复杂最卓越的木塔
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木塔高达67.31米,呈平面八角形。塔内部结构为九层,包括四个暗层和五个主楼层。2016年,应县木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
王南称之为世界上最高大最复杂最卓越的木结构建筑,可与石头建筑的巅峰德国乌尔姆大教堂钟塔(1890年)、铁结构建筑的巅峰法国埃菲尔铁塔(1889年)相媲美。
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且唯一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全塔耗材红松木料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这座复杂的木塔,历经千年,地震震不倒,炮弹炸不倒,其中隐藏了多少秘密,积叠了多少历史迷雾?谁造了它,谁伤了它,谁又在守护它?这些谜一样的问题,在刘畅、王南的讲解中,让网友们穿越时间的距离,了解了前辈的足迹和木塔的前世今生。
地震震不倒炮弹打不倒的木塔
应县木塔近千年来经历了多次地震,在1926年的军阀混战以及之后的解放战争中甚至身中炮弹数百发,但一直屹立不倒。王南介绍,这与木塔精妙的“筒中筒”结构形式密切相关,木塔平面设内、外柱各一周,外柱24根,内柱8根,木塔全部重量均由各层的32根立柱承担,并自上而下依次传递至地基。这种“筒中筒”结构形式后来被包括当今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等在内的现代高层建筑普遍使用。
应县木塔有斗栱54种,为中国现存古建筑斗栱类型之最,有“斗栱博物馆”之美誉。王南特别指出,塔中万千斗栱,除了基本的承重、构造和美学作用之外,对于木塔的抗震也至关重要。在受到地震、炮击后,它成为一种阻尼装置,通过斗栱榫卯间的摩擦、错位,可以消耗掉外来的巨大能量,因此使整个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木塔结构非常复杂,其重要特色是“用小料建造大建筑”,彰显了辽代匠师领先世界的高超建筑工艺。
梁思成冒着生命危险测绘
1932年,梁思成读到了一份日本考古学家有关中国的考古报告。在这份考古报告中,记述了山西大同及周边地区的一些古老建筑,报告称在大同以南大约50英里的应县小城里有一座建于11世纪的木塔,当地人称作“应州塔”,这让他非常兴奋。但梁思成没有见到木塔照片,不确定木塔是否还在,就给应县写了封信,信封上的收信人写了“山西应县最高等照像馆”。没想到的是,投石问路还真见了效,应县白云斋照相馆给他寄了封回信,按他的要求,拍了张应县木塔的照片来。
1933年,梁思成站在应县木塔前竟“喘不出一口气来”。梁思成与莫宗江用两周时间仔细测量了木塔的每个构件,为了精确测量塔顶的塔刹。梁思成甚至不顾生命危险攀住塔刹不知是否已断裂的千年铁链,硬是双脚悬空地攀了上去,通过精细测绘,揭开了这座“木结构史诗”的神秘面纱。
设立古建筑“全科医院”修缮千年木塔
令梁思成痛心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应县乡绅因为无知,对木塔进行破坏性改造,拆除了木塔各主楼层用以支撑塔身的泥墙及斜撑,换上了格子门,梁思成得知后深感痛心,预言此举将导致木塔不断倾斜。目前,木塔已向东北方严重歪斜,目前二层倾斜度最大的柱子已倾斜580多毫米。
因疫情不能前来应县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馆长刘畅在节目中连线,探讨了如何设立古建筑“全科医院”修缮千年木塔。刘畅是梁思成的再传弟子,多年来潜心研究应县木塔等古建的测绘和保护。他表示,木塔修缮不能仓促行事,要全面考虑,要建立“三甲全科医院”,不仅要有维修木结构的“骨科”,还要有能保护塔内壁画、彩绘的“皮肤科”,以及对木塔潜在风险进行防范的“保健科”等。
应县木塔千年不倒,还有一功臣,便是千万只以塔为家的飞鸟,有效防止了木塔的虫害。节目最后,王南与张小琴从五层工作人员使用的蜈蚣梯爬上了木塔的屋顶梁架,钻到了塔刹下的南天门,带领网友感受梁思成等人当年测绘的艰辛,以及用学术报国的拳拳之心。
本报记者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