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人文视野

披沙拣金赋

  切磋器利(1),追逐功施(2)。潜虽伏矣(3),求则得之(4)。有庄山(5)之玮质(6),借曲水以频移。怀瑾握瑜(7),其美若此。先事后得(8),我劳如斯。非同量沙之谋(9),因以心乎爱慕。欲卜断金之利,何妨手不停披。
  原夫金之为物也,五行(10)妙用,三品堪(11)夸。在中有美,欲指无瑕。
  想蓬岛之三山(12),庄严宫阙;缅昆仑之七宝(13),□□□霞。临池则枝枝缀屑(14);贴地则步步生花。不与泥滓□□,□同璞玉;若教箐华刻露(15),岂是流沙?
  倘使不假(16)搜罗,□□□羡。辱在泥塗,置於微贱。贵重同夫砺砥,终使沉沦。藏在山川,孰从(17)锻炼?芳州偶步,映金壁而彩色总新;平浦闲遊,含金精而流光难见。人以为不识奇珍,吾则谓未尝选拣。
  从可知虽多宝器,必赖搜寻。或离或即,就浅就深。欲使辉煌於廊庙(18),不教湮没於山林(19)。宛若珠藏於渊(20),象罔求之而心写(21);又如玉韫於石(22),卞和剖之而神钦(23)。依稀擒藻纷披(24),字精语丽;恍惚覆瓯引拣(25),戛玉敲金(26)。
  方今圣天子日闢金门(27),贤登仕路(28)。瑕瑜不使相淆(29),雕琢惟其所慕(30)。远近胥蒙(31)陶冶,玉尺量才(32);士民俱受裁成(33),冰壶觉悟(34)。河清海宴(35),常怀化日之风(36);玉式金相(37),愿献凌云之赋(38)。

  【注释】
  (1)切磋器利:切、磋、琢、磨是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成器物。
  (2)追逐功施:意即把原料雕逐成器(将普通人培养成人才),使功业与德行延续。
  (3)潜虽伏矣:原意谓鱼虽潜藏于深水,仍旧明白可见。后泛指事物无可掩蔽。
  (4)求则得之:意为求索就能得到,放弃便会失去,
  (5)庄山:庄山(1757年-1775年)是广东省朝阳县凤山庄乡人。他六岁入私塾,聪颖敏学,才华出众。人赞其为神童。庄山十八岁时英年早逝。
  (6)玮质:意即美好的姿质。
  (7)怀瑾握瑜:意思是怀里藏着美玉,手里握着美玉。
  (8)先事后得:出自《论语》。意为先做事,后收获,有耕耘才会有收获的意思。
  (9)量沙之谋:南朝宋将檀道济与魏军对峙,檀道济以假情报迷惑敌军,一边高声喊用筹计算粮食,一边用沙子替代粮食堆积成“小粮丘”,并把仅有的一点米覆盖在小粮丘上,看上去就像是一堆堆的大米。使前来窥探的魏军间谍误以为檀道济在分配军粮。次日清晨,魏军果然中计,檀道济乘机逃出国境,全军以归。
  (10)五行:五行是古代道教哲学家的一种系统观,广泛运用于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
  (11)三品:指金、银、铜三种金属。
  (12)蓬岛之三山:传说中的三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13)昆仑之七宝:昆仑山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山,传山有七宝之城,紫薇金阙,城中有七宝玄台,台上又生七宝之树。
  (14)枝枝綴屑:此处指碎细的金银珠玉。
  (15)箐华刻露:意即使事物最精华的部分显露无遗。
  (16)倘使不假:倘若不假借。
  (17)孰从:依随谁,按照什么。
  (18)廊庙:指殿下屋和太庙。后代指朝庭。
  (19)山林:此处是指不使“宝器”湮没于山林野地,是对上文“廊庙”而言。
  (20)珠藏于渊:即把获得的珍珠,埋藏到深渊里。比喻人的不近富贵,不贪荣华。
  (21)象罔求之而心写:意即是说象罔“求珠”,完全是“无心无肺、无意无识”的状态。
  (22)玉韫于石:美玉未被雕琢出来之前,是韫含在石头(璞)里的。
  (23)卞和剖之而神钦:意即卞和受尽磨难,最终将“璞”剖开,雕琢成“和氏璧”,后又演绎出“赵秦争璧”“完璧归赵”等故事,足以使神明感到钦佩。
  (24)擒藻纷披:意即文章辞赋,气势磅礴,文采飞扬,文中充满华丽的词藻,犹如缀满树枝的金花玉叶,纷披散乱。
  (25)复瓯引拣:意即将盛沙子的瓯倾复过来,便于拣选(金子)。
  (26)戛玉敲金:形容声调有节奏而响亮好听。
  (27)圣天子日闢金门:意为朝廷招贤纳士,遴选人才的大门,永远敞开。
  (28)贤登仕路:意即贤俊良才,都渴望踏入仕途,成为国家的栋梁。
  (29)瑕瑜不使相淆:意即不使好的和不好的相混淆。
  (30)雕琢惟其所慕:意即通过雕琢,使其成才,这是人人羡慕敬仰的。
  (31)胥蒙:胥(xū),文言副词。皆,都。蒙,敬词,承蒙。
  (32)玉尺量才:旧时比喻选拔人才和评价诗文的标准。用恰当的标准来衡量人才和诗文。
  (33)士民俱受裁成:承上句,承蒙朝廷栽培,皇恩浩荡,士民都能成才。
  (34)冰壶觉悟:指对事物的认知有了新的状态,达到了新的境界。冰壶觉悟,意即人一旦觉悟后,品德可达到冰清玉洁的程度。
  (35)河清海宴:比喻天下太平。
  (36)化日之风:形容太平盛世,风清气正。
  (37)玉式金相:比喻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完美。
  (38)凌云之赋:“凌云赋”指的是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前118年,两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上杰出的代表)的《大人赋》,并不是赋的名字。只是因汉武帝读了《大人赋》后,评价其“飘飘有凌云之气”,所以后代文人诗词中称其为“凌云赋”。一般被用来自比(如本文)。

作者:佚名 整理、注释:张雪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06-23期

  • 第2020-06-22期

  • 第2020-06-21期

  • 第2020-06-20期

  • 第2020-06-19期

  • 第2020-06-18期

  • 第2020-06-17期

  • 第2020-06-16期

  • 第2020-06-15期

  • 第2020-06-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