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这两个字渗透着一种朴实而真诚的大众情怀。党报的性质决定了新闻报道要以民生为出发点。党的政策方针是与民生融为一体的,百姓所关切的,也正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作为沟通党和人民的桥梁和纽带,党报如何立足民生视角,充分体现民生情怀?笔者结合《晋中日报》的新闻实践进行探讨。
一、在新闻报道中融入民生视角,提升主流媒体的引导力
抓政策重点。党报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即在新闻报道中要找到政策与民生的契合点,对群众实施真正有效的政策性服务。作为政府机关报,在新闻传播中更具有资源优势和权威性,因而对政策的把握更为精准,传达更为有力,受众面更广泛。党报要采取多种报道形式,将有关民生的政策信息传达给群众,让群众及时了解政策,吃到定心丸,很好地运用政策指导生活。
抓经济视点。有关经济新闻类的报道,关乎国计民生。经济新闻能够对百姓生活起到具体而微的指导作用。晋中日报的经济特刊,定期联合经济部门和专业人士进行大数据研究,从收入、消费、物价、商业流通等方面进行梳理汇总,透过经济现象和准确的数据,深入分析背后的政策原因,挖掘经济事件与百姓生活的联系,引导百姓清晰了解经济政策、经济走势,从而能够趋利避害,理性投资和消费。
抓民生热点。有关民生的新闻涵盖了与百姓直接相关的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百姓最关注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等,也是民生新闻的焦点热点。新闻记者要深入群众,观察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情况,准确把握群众的感受和诉求,回应他们的利益关切。2017年10月23日,晋中日报刊登消息《我市精准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支出型贫困》,及时宣传本市有关医保的政策红利和党的相关政策,因为涉及到千家万户,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该消息被评为山西新闻一等奖。
二、以百姓为主角反映社会发展变革,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要把百姓当做主角。百姓是改革开放的建设者,他们的奋斗精神,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是最鲜活的新闻素材。党报要把基层作为广阔天地,把百姓当做主角,通过讲述普通群众的真实生活,用百姓小故事反映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大主题。2018年1月19日,晋中日报刊登的通讯《祖孙三代26年还债路》讲述了刘生武一家三代人一路坎坷却不丢诚信的故事,对新时代农村建设,以及弘扬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积极作用。稿件刊发后,山西新闻网、今日头条等转发,引起反响,这篇通讯也获得了山西新闻奖。
好故事从群众中来。生动而火热的新闻实践反复证明,打动人心的好新闻都是“走”出来的。党对新闻工作的“四力”要求,其中增强脚力是基础。只有深入群众,接足地气,方能掌握生动鲜活、丰富真实的素材。只有深入基层,与群众真情实感交朋友,才能写出有温度有厚度的作品,赢得群众信赖和认可。要真正扎根于百姓中间,善于运用生动的群众语言,用身边事感动身边人,这样的作品才有亲和力、感染力,老百姓才喜闻乐见。
关注群众精神需求。报纸作为文化产品,还需要重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晋中日报不惜版面,开办了文化专刊,增加了文化和生活版块,加强了文艺副刊的编辑力度,同时把晚报定位为民生视角。通过开设文化阅读、非遗介绍、晋中人文读本等栏目,弘扬传统文化,推动大众文化,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为百姓发声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扩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平衡社会矛盾。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竞争加剧,容易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加之有些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以哗众取宠、制造噱头为手段,夸大社会矛盾,引导不良情绪。作为党的媒体,要发挥社会舆论的平衡器作用,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关照不同利益群体,读懂群众对获得感的期盼,消弭利益差距的窘迫,关键时刻不失语、不乱语,让党报成为聚民心、暖人心的重要载体。
回应公众关切。围绕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实际工作中的难点问题、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敢于说话、善于说话,主动为群众解疑释惑,析事明理。晋中日报多年来开办的《全心全意解民忧、尽心尽力办实事》、《监督台》、《市民有话说》等都是反映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曝光一些市政管理工作的漏洞,督促有关部门切实解决问题,为百姓解忧。
体现人文关怀。晋中日报晚报版,侧重社会及民生类新闻报道,弘扬社会美德,扶危济困,努力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如通过报道筹集爱心救助白血病儿童、帮助失学女孩重返校园等。晋中鸣李十几户农民受假种子坑害,晚报版记者深入调研,采写了《大鹏之灾谁之过》、《十九户农民信心百倍上法庭》、《农民赢了》等报道,帮助农户打赢官司,索回赔偿金,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主流媒体只要贴近民生,亲近百姓,树立服务百姓的理念,站在百姓立场做新闻、写新闻,就会成为百姓心中的一杆旗帜,在新媒体层出不穷、各显神通的时代,拥有更加深远的主导力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晋中日报社)
李伟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