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5日,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确定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代,打破了此前日本人关于中国已无唐代木建筑的谬论,让这座中国古代建筑第一瑰宝重新走入世人视野。83年后的同一天,7月5日,由清华大学与山西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人文清华”讲坛特别节目《穿越时间的距离,跟随梁思成林徽因探寻中国古代建筑》第4场收官之作《千年一寺看佛光》开讲。黄昏时刻,伴着晚霞,梁思成再传弟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馆长刘畅走进千年古刹佛光寺,带领188多万网友,在“云”端一起追忆先贤,重回宏伟大唐。
梁思成林徽因一生最重要的发现
日本学者早在1922年就来过佛光寺,不过并没有发现这是唐代建筑。1932年,日本学者关野贞以异常肯定的口气宣称中国已经没有唐代木构建筑,只有日本有。但梁思成等人却一直抱着“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自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他们走遍十余省,研究了千余处建筑遗迹,终于在佛光寺得偿所愿。
1937年7月5日,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确认佛光寺东大殿由长安贵族女子宁公遇捐资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唐代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日本学者武断的结论在七七卢沟桥事变前两日,因佛光寺东大殿的发现遭到颠覆。这也成为梁林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
梁思成名篇《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的诞生一波三折。抗战全面爆发后,为保护佛光寺的测稿,他们把东西寄在天津的英国银行,不断南迁。最后到了四川李庄,贫病交加,但梁思成却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完成了恢弘的《中国建筑史》。存在天津的佛光寺测稿因为被水浸泡,险些毁之一旦,多亏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老先生帮忙找人把水泡过的底片晒干,又把一些资料重抄了寄过去,梁思成才得以在1944年完成这一名篇,为后人研究佛光寺留下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
当之无愧的“第一瑰宝”
佛光寺,位于五台县城东北25公里的佛光新村。据《古清凉传》记载,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大灭佛教,寺宇被毁。唐宣宗继位后重复佛法,至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由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布施重建。
佛光寺现存建筑有北魏遗物祖师塔,依山而建的唐代建筑东大殿,前院的金代建筑文殊殿,其余建筑山门、伽蓝殿、万善堂、香风花雨楼及厢房、窑洞等皆为明清所建。东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宏伟的唐代建筑,是集结构之美和装饰之美于一身的典范,其结构理性反映了唐代成熟的技术,殿内七铺作斗栱,是古建筑斗栱的最高等级。
为何梁思成把佛光寺东大殿称为中国古代建筑第一瑰宝?刘畅介绍:“这是因为殿中有四绝,分别是唐代木构建筑、彩画、彩塑和题记。这四样原汁原味的唐代文物,任何一样都很宝贵,却同时汇集在东大殿内,实属珍罕。”
佛光寺是唐代木构建筑的经典遗存,它的轮廓线屈曲而柔和,正脊也不例外,使整座建筑绚丽又柔美,毫无僵沉之态。林徽因曾高度肯定了这一结构特征,认为它代表了那个年代在结构方面的成就。郭黛姮先生指出,佛光寺的结构也就是它的建筑艺术,它是集结构之美与建筑之美于一身的庙宇。
针对“了解唐代要去日本”的说法,刘畅指出:“日本的唐代建筑是经朝鲜二手传播过去的,并无法与佛光寺东大殿所承载的唐代建筑精髓相提并论。东大殿所蕴含的唐代建筑DNA对我们认识唐代著名的大明宫麟德殿、天堂、明堂等,非常有参考价值。唐代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最高的建筑天堂高达294米,胜过现代许多摩天大厦。”
借助科技手段揭开更多秘密
刘畅还介绍了后人借助科技手段对佛光寺东大殿展开的新研究。比如梁思成曾认为东大殿没有门廊,但后来刘畅的师弟张荣通过碳14取样发现,东大殿原来有门廊,元代移动了大门,使得原来的门廊成为大殿室内空间的一部分。林徽因曾和大殿的一尊供养人像合影,并认为此像即宁公遇,但是后来张荣团队通过碳14检测,发现塑像后侧表层泥塑涂层的草是金代的。
刘畅介绍了几种猜测,或者该塑像是金代供养人并非宁公遇,或者该塑像仍是宁公遇,但在金代经过补塑,若要揭开谜底,需要通过塑像进行x光照射、穿刺取样等,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刘畅向大家展示了扫描电镜、可见光显微镜等电子仪器下的彩塑样本,只需要一个针尖大小的采样标本,现代科技就可以分析出彩塑身上各个朝代的修缮信息,从而了解各朝代的用色用料喜好,形成一个历史的标尺。
古建筑与现代人的关系
直播中,刘畅、张小琴与嘉宾就古建筑与现代人的关系隔空进行了交流。
张小琴表示,除了诗词,古建筑也是现代人连接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
刘畅表示,研究古建筑给他带来解题的乐趣,他希望能提供一些保护古建筑的方法,并为书写建筑新篇章的人提供“笔墨”。
节目最后,梁思成先生的弟子、著名古建筑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先生则通过直播镜头,表达了自己对古建筑的理解。她说:“古建筑不仅仅是具体的建筑物,而且反映了其所属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蕴含的历史信息非常丰富,因此需要好好保护古建筑。如很多哲学家所言,中国是早熟的国家,那些超前的思想实际上也影响了我们的古建筑,中国古建筑的斗栱技术就是建筑技术早熟的典型反映。”
古建筑不只是一个博物馆,更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重要场景。《千年一寺看佛光》作为“人文清华”特别节目的收官之作,此次山西古建筑“云”游之旅就此画上句号,国宝文物通过讲解,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本报记者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