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受疫情影响推迟,学子们既要面对疫情又要面对高考,无形中增添了更多的心理压力。
那么,高考后,考生可能出现哪些心理问题?考生和家长该如何做?记者为此采访了我省温馨心理咨询室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爱萍。
制定计划不放纵 梳理过去不迷茫
一部分考生认为高考结束便意味着真的“解放了”,得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弥补多年来的寒窗苦读,于是,井喷似的压力释放随之而来。
“很多考生在高考结束后陷入一种过度放松的状态,狂欢起来没完没了,天天上网、打游戏、抽烟喝酒……很容易致使网瘾、烟瘾、酒瘾乘虚而入。不良行为习惯一旦养成,会影响孩子们继续学习,而且对健康也十分有害。”杨爱萍表示,多年的学习,考生们早已养成了一定的生活习惯,短期内突然改变,很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
杨爱萍认为,放松要适度,否则会影响身心健康。考生可以制定一个活动计划,循序渐进地增加娱乐项目,要合理安排娱乐时间,丰富活动内容,如将听音乐、运动、看书等活动结合,既照顾了兴趣爱好,又增长了知识。
现实中,还有一些考生考前有明确的备考目标,考后目标刹那间消失,不知道接下来做什么。“一时找不到新的方向,许多考生会出现一种无所适从的真空状态,百无聊赖。”杨爱萍分析,如果迷茫的心态持续下去,对进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因此,杨爱萍建议考生可以花一些时间对中学时代的生活进行梳理总结,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已走进青年时期,这是人生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过去的整理是你顺利开始大学生活的宝贵财富。
家长自我心理要稳定 让家成为“安全基地”
“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好,我们为你付出太多了。”“考得不好这辈子就完了。”……考试结束,家长的一些言语以及行为上的暗示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
“家长的自我心理稳定很重要。”杨爱萍表示,平心而论,哪个家长会不看重孩子的高考成绩,不为考试结果担心?然而,考试结束,成绩好坏就已成定局,无论孩子对成绩的主观感受如何,在等待成绩揭晓的日子里,家长既可适度关注,但又不要过度卷入。
杨爱萍认为,家长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不要让孩子感到你的焦虑比TA还高,以免放大“问题很严重”之类的信号。家长得先处理好自己的心情,再处理事情。
“考后考生们会出现各种心理情绪,这比较常见。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关怀。”杨爱萍表示,比如,多陪孩子聊聊天,安排一些家庭活动,讨论暑期安排、志愿选择和未来规划等,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孩子转移注意力,多做些感兴趣的事,多与老师同学朋友交流,让孩子感受到家就是“安全基地”。
考后心理症状要重视 自我调节和就医
考试结束后,有许多考生出现各种心理症状。
有一些考生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天不出门,沉默寡言,不愿活动,睡眠也存在障碍等。
“建议考生要加强自我调节,多参加小团体活动,一起聊聊天、逛逛街,或者听听音乐、刷刷综艺等。”杨爱萍说,推荐考生们通过跑步来发泄情绪,因为这种运动方式可以让人注意力更集中,头脑清醒,身体放松。同时,还可以释放让人快乐的多巴胺,更重要的是,有助于睡眠和身体健康。
“有些考生考后焦虑等心理问题症状持续存在,甚至有一些生理上的不适,如头痛、胸闷、心悸、恶心、呕吐、腹泻、尿频等。”杨爱萍说,例如孩子睡不着觉,家长除了予以语言上的宽慰,建议带孩子去看心理门诊,遵照医嘱让孩子睡前服用少量助眠药物,帮助减轻失眠的焦虑并提高注意力水平。
本报记者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