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深度报道

着力创新生态构建和企业技术创新全覆盖——

2020年山西技术创新“两大战役”怎么打?

  今年,我省要打好创新生态构建和企业技术创新全覆盖“两大战役”,充分调动技术、人才、信息、资本等创新各要素活力,紧扣主体培育,构建创新体系,为培育壮大转型发展新动能提供重要支撑。
  省工信厅日前发布2020年技术创新工作要点。今年的任务是重点产业创新生态构建成果初显,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创新活动全覆盖。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力争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户,新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1户,新培育新型研发机构10户。技术创新人才进一步增长,新认定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5户,新组建一批技术创新专家团队。技术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企业创新板”新增挂牌企业10户。

完成“两大战役”,优化创新环境

  据介绍,今年我省率先在信创、大数据、半导体等三个前沿性、先导性、潜力性产业子系统开展创新生态建设,形成创新生态建设试点示范。同时,立足十四大产业集群,根据各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产业基础和产业特点,分别选取1—2个细分领域进行突破,以点带面推动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另外,在重点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有重点地推进创新生态子系统建设,营造创新生态大生态大环境。
  今年我省将“研发经费支出增长速度”、“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企业数的比例”两项指标纳入山西省2020年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考核体系的要求,此项考核机制将有利地促进市级开展企业创新工作。

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发展动能

  推动百项关键技术研发,解决制约主导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技术瓶颈,提升我省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推动我省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煤化工标准体系建设,解决标准缺失、滞后、交叉重复等问题。推进标委会工作,指导现有装备制造、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煤化工等标委会开展标准体系建设、标准人才培训、标准化研究等工作。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积极筹建山西省新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山西省纺织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新材料、纺织领域标准化工作提供支撑。
  推动百项创新项目实施。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适时下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防治技术和产品研发项目。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重点任务揭榜”、物联网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项目等,争取更多项目、产品能够进入国家支持序列,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影响力。2020年力争再新认定1户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积极探索开展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工作。
  鼓励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联盟、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申报承担国家及我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专项项目等,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充实创新人才队伍,强化各类资金保障

  建立完善各级各类专家库,为技术创新工作提供专业性、精准性、科学性咨询服务。加强专家库信息化管理,建立网络化办公交流平台。优化产业人才需求与高校对接。配合省教育厅开展产业人才需求调研,鼓励企业与高校学科规划、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各个环节进行深入合作和精准对接,为高校优化专业、学科设置提供支撑。
  选拔高技能人才,配合相关部门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参加2020年国家、山西省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培养造就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企业技术中心、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为抓手,搭建培养人才、输送人才、吸引人才的平台。
  资金保障方面,用好新动能资金,研究制定2020年技术改造资金技术创新专项项目支持领域、支持标准、申报要求,规范资金管理及支持方式,发挥资金对创新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探索成立创新基金,联合相关部门,鼓励我省相关企业、金融机构探索成立支持我省产业创新发展的创新基金,加大对处于创业初期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加强对我省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新基建发展的扶持力度,助力一批创新型企业快速发展壮大为行业领军企业。
  鼓励各市、综改示范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良好发展。鼓励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奖励资金、自然科学基金等。鼓励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提质升档国家级中心,争取工信部资金奖励。

紧扣主体培育,拓展智力支撑

  突出产业主线,释放主体活力。技术中心提质增量。加快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创建,力争2020年新认定1户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0户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梯次培育,推进国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省级中心试点、省级中心培育试点等四级梯次建设体系。技术创新领军企业探索起步,探索培育一批技术创新领军企业。遴选建有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端创新平台,具有高技术、大影响、强带动的100户技术创新领军企业进行重点培育。
  推进企业降成本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创办高水平独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通过依托创新平台对创新资源的集聚、整合、放大优势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深化产学融合,拓展智力支撑。力争2020年新认定10户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深化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特别是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C9院校合作,推进校企共同开展技术攻关、科技创新活动,帮助企业高水平关键技术在晋开展产业化。
  优化人才培育,配合省教育厅做好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高校设立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专业研究院及学院,为高校优化专业学科设置提供支撑,为我省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支持配合重点学科建设,围绕我省标志性引领性产业,以学科群为基础,鼓励企业参与指导特色学科集群建设,根据产业的上下游、各生产销售环节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匹配相关学科,增强产业与专业的匹配度和契合度。

注重产研结合,着力产融结合

  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探索推动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产业技术研究总院建设,依托产业研究总院及我省新型研发机构组建新型研发机构联盟。进一步加强企业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等科研院所的对接,争取引进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及国家级研发机构在我省布局创新平台和基地。
  探索“科创飞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积极在发达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收购研发机构,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建设研发平台,积极利用国内外、省内外高端创新资源,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实现研发机构非本地、非所有模式,探索研发在外、生产在内的产业新发展模式,为产业创新注入新活力。
  持续推动创新型企业在“企业创新板”挂牌,推动我省金融创新生态建设。通过主宾市模式,调动各市工信局工作积极性,迅速推动挂牌企业增量提质。对在“企业创新板”(培育板)挂牌的企业,推动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夯实企业融资、转板、上市基础,持续对挂牌、转板企业给予支持。推动“企业创新板”向“科创板”孵化器升级。
  组建金融联合体,结合企业生命全周期特点,综合运用各类融资工具和增信工具,组织银行、金融机构、基金公司共同成立服务产业创新金融联合体,为企业各发展阶段提供相匹配的金融服务。
  同时我省将促进产服契合,提升创新产出效能。鼓励各市加强与本地“智创城”的创新合作,探索与“智创城”开展产融对接活动,通过“智创城”引入先进省市的风投基金,助力我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发挥产业技术联盟作用,依托联盟平台,帮助我省企业实现融资需求,借力资本力量,助推产业转型发展。

本报首席记者齐泽萍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07-19期

  • 第2020-07-18期

  • 第2020-07-17期

  • 第2020-07-16期

  • 第2020-07-15期

  • 第2020-07-14期

  • 第2020-07-13期

  • 第2020-07-12期

  • 第2020-07-11期

  • 第2020-07-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