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无人机的逐步普及,航拍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以前很难拍到的画面和角度现在已经易如反掌。无人机的普及为新闻摄影带来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就连新华社每天的新闻通稿里都可以看到许多航拍照片,各种自媒体里也可见大量的航拍图,由此可见航拍的普及程度之广。
航拍画面容易了
对摄影记者来说,无人机出现以前想拍个俯视照片是很困难的,为了拍张理想的照片,就需要摄影记者攀爬到高层的建筑物或物体上。记得有一年,为拍摄“晋城长高了”这个专题,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了许多刚刚竣工的高楼楼顶才完成这个选题。畅安路改造之时,我也是登上当时仅有的几座高楼,冒着低温和呼呼刮着的大风,围着楼顶,依次举起手中的照相机拍下了现在看来很满意的画面,留下了一些记录晋城城建历史变迁的镜头。
晋济高速施工时,我曾爬上过南河特大桥的桥墩。90多米高的桥墩,在乘坐施工电梯到达80米后,还要在铁梯上攀爬10多米,眼睛根本不敢往下看,腿肚子直哆嗦,手心里冒着虚汗,心里很后悔不该爬上来。后来,在网上看到能拍摄的无人机,我第一时间就自费购买了一台精灵相机,虽说画质不太好,但也基本够用。用这台相机,我拍摄了大量的航拍镜头,许多还被省级媒体采用。再后来就有了悟1,画面质量虽说提高了不少,但体积比较大,携带不很方便,安装也有点繁琐,费时费力。直到御2推出后,才解决了体积和画质的矛盾,小小机器随身携带,还有不错的拍摄效果,航拍的春天来了。
无人机的局限
无人机使航拍画面容易了,但也不能滥用。现在有一种趋势,什么题材都用无人机航拍来表现,摄影师来到现场,无人机升起来,在空中寻找一下角度,咔嚓几下,收工回家,比过去轻松多了。无人机适合拍摄大场面及人员不宜到达的地方,这是它的优势,但要拍摄一些能引起人共鸣的特写照片,它则显得力不从心,这些照片只适合用相机来表现。在安静的场合,无人机的轰鸣声也会破坏现场的气氛。无人机出厂设置飞行高度为500米,因高度限制,航拍范围没有飞机大,且大部分无人机航拍是自带镜头,成像质量不是太高,影响到最终的成片质量。
无人机在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要严守纪律。在空管区域,为了飞行的安全,坚决不允许起飞无人机。经常有无人机擅闯机场,使得正常的飞行秩序受到破坏。2017年4月21日,一架无人机出现在成都双流机场跑道附近,造成13个航班备降到附近机场,1个航班返航。大约一个小时后,另一架无人机也出现在机场附近,造成19个航班备降,2个航班返航。大概下午5点多,一架无人机从正在降落的飞机下方穿过。随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发布大面积航班延误预警,超过1万名旅客滞留。因此,无人机一定要在指定的范围内飞行,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第二要注意飞行安全。无人机因在天空飞行,有许多不可抗拒因素,发电站、变电站、高压电线等磁场强的地方,深山密林等卫星信号弱的地方,突然间的高空飞行,夜晚避障功能的失灵,人员的操作失误,都有可能造成炸机,此时,如无人机正好在人员密集的上空飞行,将造成严重后果。
以我的经验来看,起飞时要特别注意,首先要选一块平整的地方来起飞和降落,且要注意不能有飞沙走石的情况。地方选得好,就为起飞和降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起飞时还要注意卫星颗数,只有达到8颗以上卫星时才能起飞,否则,飞机记不准自己的起飞位置,自动返回时就会落在升起来时当初找到卫星时的位置。一次在运城采访,无人机在飞到运宝黄河大桥上时显示器突然黑屏,此时只好按下返航键,因起飞时卫星颗数不够,无人机在返航时落到它自己在空中找到的起飞点,也就是降落点,而这个降落点离实际起飞点有将近两公里的距离。后来在众多人员的寻找下,才在一村民院子里找到。万幸的是,降落时没有伤及到人。起飞时还要注意电池电量,有时看起来满电的电池,在长时间不用的情况下其实际电量可能很低,升机不久就会快速原地下坠,操作人员毫无办法,只能望机兴叹。一次,在高平一个果园航拍时,飞机起飞时间不长,显示器就报警飞机电量过低,抬头一看,飞机正在急速下落,此时,遥控器已不能控制飞机,好在此时飞机飞得不远也不高,落在了田间,毫发无损。采访无人机在高压线、变电站、发电站等磁场强大的地方一定要谨慎飞行,不可靠得太近,避免意外的发生。一次到阳城电厂采访时,飞机刚升空后不久,就消失在了视野外,正感到无望准备提着遥控器回家时,天空突然响起了嗡嗡声,抬头一看,飞机回来了,真是让人喜出望外。
第三要讲职业道德。不能用无人机来偷拍,无论你有多么充分的理由,用无人机来偷拍都是不被允许的。西安有一名男子利用无人机直播时,拍到一女子在家裸居的画面,当时观看直播的观众有100多人,不少网友还对主播进行了点赞与互动。事后,该男子将直播截图发在了自己的直播群,并将无人机形容为“偷窥神器”。后来他也因此受到了应有的处罚。
总之,无人机在新闻摄影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要好好地利用它,拍出更多出色的、难忘的,使人印象深刻的照片。(作者:晋城市新闻传媒集团 袁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