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晋周刊

新型城镇化:短板在哪里?

  •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太原市尽显大都市风貌。图为太原市迎泽湖畔高楼林立。 本报记者王昕摄

  •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是内需最大潜力所在和‘两新一重’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稳住经济基本盘具有重要意义。”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今年宏观政策一大着力点。在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镇化发展和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短板在哪里?弱项是何处?该怎么补短板强弱项?围绕这些话题,记者采访省内多位相关领域的“大拿”,看看他们怎么说。

    新格局描绘城市发展蓝图

      “现在我们这里进村的路都是混凝土硬化路,有村活动广场可以健身、有翠绿的树荫乘凉,脏乱差的现象几乎看不见,走在路上觉得心情都变好了。”吕梁市临县青条山村村民刘根顺这样告诉记者。这些年城镇化建设让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看着环境一天天地变好,村民打心眼里开心。
      青条山村是近些年全省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刘根顺的话也浓缩了千万受益村民的感慨。记者了解到,“十三五”以来,我省始终把城镇化建设和城市高质量发展放在全省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把握发展大势、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积极改革创新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理,积极探索符合山西实际的新型城市发展道路,城市发展特别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显著成就。从2015年到2019年,城镇常住人口由2016万人增加到3729万人,城镇化率由55.03%提高到59.6%,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097平方公里增加到1179平方公里,在全国率先建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现了“两级建设、三级应用”。在全国率先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全覆盖线上办理,工程建设审批项目平均审批时间压缩至80个工作日,极大优化了城市营商环境,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我省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习能不断完善。全省80%以上的经济总量产生于城市,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已成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年4月以来,国家和我省针对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4月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4月15日,省发改委通过了《山西省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5月2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我省的清徐县、阳城县、孝义市列入了示范名单。
      多年来,我省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镇化空间格局不断优化,“一核一圈三群”城镇格局逐渐显著、中心城市集聚辐射作用增强、“大县城”战略实施成效显著,小城镇建设初显成效,这些为全省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全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城市发展新格局描绘了未来我省城市发展的蓝图。

    关键在选择适合发展模式

      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2019年末,全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1.87%)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9.55%)仍相差近18个百分点。”省规划设计院院长孟兆国认为,我省各级城市很多方面存在不少短板弱项,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仍然较弱,对经济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支撑作用不足,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还有较大差距。
      “虽然我省城镇体系较完备,但大城市数量少、城市规模小、各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不明确、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不强。”省社科院经济研究室主任黄桦认为,我省无论从发展历程,还是从空间结构演变来看,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空间格局不断优化、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吸纳就业能力明显提高,逐步实现了由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转变,城乡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但我省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与其他省份及省会城市相比,我省经济相对落后。此外我省各地市发展不平衡,人口城镇化与工业化、土地城镇化和户籍城镇化发展不协调,资源型城镇发展不充分这些原因都是我省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县城作为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城镇体系的重要一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县城及县级市城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强化中心城镇对农村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有利于促进村镇联动发展,也符合农民的需求愿望。由于城镇化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等要素复合组成的复杂系统,县级城市的城镇化模式更需要细化研究。从县域城镇化的特殊性出发,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对破解当前我省县域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白晓红表示快速的城镇化发展带来了一些诟病,不容忽视。他认为真正的城镇化,或者说其吁求的新型城镇化,不仅要有“人口的城镇化”,更应是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

    处理好提质增效与补短板

      如何科学规划城镇化建设?孟兆国表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规划应重点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围绕我省“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大县城+特色镇”城镇化空间布局,加快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二是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瞄准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需要政府支持引导的公共领域,开展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三是突出“人地钱挂钩”,强化要素保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强建设用地支撑,加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吸纳落户数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力度;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加大财政资金支持,规范有序推广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提质增效’与‘补短板’的关系。”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白晓红建议,第一,资源配置机制需完善。资源配置和统筹是城镇化的重中之重。提升县域特别是县城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拓宽利用优质资本的渠道,提升高品质的城市服务功能。第二,人才集聚能力需加强。急需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形成区域内技能提升、技能激励的机制,提高存量劳动力的技能和知识水平。第三,专精小企业需培育。发挥小企业的灵活机动优势,同时需要商业环境和市场机制的完善,帮助小企业的发展,盘活县城经济,带动县城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县城是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城镇体系的重要一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新型城镇化重在向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在这基础上强弱项补短板。

    本报记者李若男 实习记者达洁玉 刘佳音采写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07-28期

    • 第2020-07-27期

    • 第2020-07-26期

    • 第2020-07-25期

    • 第2020-07-24期

    • 第2020-07-23期

    • 第2020-07-22期

    • 第2020-07-21期

    • 第2020-07-20期

    • 第2020-07-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