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34年的农业科研职业生涯和4年来的非职业农业科研经历,旱作农业研究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我的血液之中。”7月15日,在省科协颁奖座谈会上,“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姚建民这样说。
姚建民是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通过研究长城沿线干旱地区的降水规律,姚建民团队发现了小雨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发明了高效利用小雨资源的生物降解渗水地膜技术。
2017年,已经退休的姚建民作为技术负责人,肩负起全省分布在燕山-太行山和吕梁山两大贫困片区50多个贫困县渗水地膜推广的重任。2018到2019年,他在三大贫困片区成功示范推广渗水地膜、谷子、糜子、高粱、大豆等120余万亩。同时,还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的研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使得亩投资成本由每亩250元降低到125元,并成功示范7000亩。到2020年,不仅亩成本降低到100元,而且渗水地膜旱作高产技术在陕西和宁夏的示范面积达30余万亩。如今,这项技术在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等省区进行示范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达300多万亩,打造出一大批高产优质的品牌扶贫基地,用实际行动助力脱贫攻坚。
“科技脱贫创新重在接地气的科技创新,农业科技人员要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继续发力”让姚建民对此深有体会。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在旱作领域多方位创新,研制成功渗水地膜、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等多种种植模式,做到了节本、省工、高产、优质、高效,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农业科技扶贫产业。
“在长城沿线半干旱贫困区发展旱作农业,应当‘未雨绸缪’,从农艺技术上有新突破。”姚建民表示。今年,陕西省榆林市遭遇严重的春旱连夏旱,到6月下旬降水量仅有去年同期的20%,大多农田无法下种,他创新性地提出“波浪形覆盖渗水地膜干播生育期较短的作物品种”等种植方案,在佳县实施2万多亩,将旱灾受损程度降到最低。
此外,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长城沿线春旱致贫问题,姚建民还提出了建立“秋雨春用、春雨全用”的种植模式,积极开展覆盖种植方式、种子越冬处理、品种筛选、生育管理等一整套科学技术方案,经过缜密的科学设计和科学实验,在延长种子休眠期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长达38年的旱作农业研究和实践生涯中,姚建民为农民开辟了多条农业增产的新路径。“渗水地膜和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及配套的播种机两个系列产品以及一套波浪形覆盖旱作高产技术模式”科技创新成果,也被广泛运用到长城沿线半干旱贫困区,用科学技术帮助农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由于扶贫工作成绩突出,姚建民于2018年、2019年先后荣获“山西省脱贫攻坚创新奖”“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于2020年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成为我省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科技工作者。
本报记者李若男 实习记者达洁玉 刘佳音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