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馍是面塑艺术的代表之一,在方山县逢年过节、结婚嫁娶、孩子满月、生日祝寿,都少不了花馍来增添节日的气氛,美丽的花馍代表着美好的寓意。近日,记者有幸走进方山县峪口镇峪口村非物质文化花馍传承人——王保珍的“花朵面饰”,近距离了解面塑制作能手用一把剪刀、一把梳子、一双筷子、一把小刀、几支竹签开展脱贫致富奔小康,带领村里的姐妹一起脱贫走向致富的故事。
提起王保珍,峪口镇妇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76岁高龄的她本已可以安享晚年,却组织全村妇女开展脱贫致富。提起致富路,保珍大娘满腹心酸。
2011年,王保珍的丈夫张还云患脑梗死疾病住入市人民医院,出院时看到治疗费高达6万元全家傻眼了。为了还债,她与儿子商量办起了蘑菇加工厂。作为农村妇女,对平菇、香菇、鸡腿菇等品种繁杂的菌类,从分辨不清到一一掌握每种菇类的培植方法,从峪口村开始到周边县城超市菜市场打通销路,无不体现出她倔强与不服输的精神,也使她还清债务走向致富路。因常年劳累,老公病倒无人帮忙,王保珍身体不断发出警告,肾脏炎、腰椎盘突出、膝盖滑膜炎等病症接踵而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她只能放弃加工厂,回家休息。看到临县干馍馍生意在当地市场畅销旺盛,2015年她萌生了做面馍生意,于是贷款10万元,开了间属于自己的花馍坊。她为了服务好群众,亲自去临县三交、岚县拜师学艺,不惜重金邀请师傅亲自来厂当大师傅,手把手学习传教技术制作流程。2017年8月,在县妇联的大力支持下,王保珍成立了“三晋巾帼巧手脱贫示范基地”,邀请了岚县民间面塑艺术传承人——王冬梅老师现场为峪口村贫困妇女举办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开展面塑艺术的创作和制作。
峪口村妇女李艳红说:“经过王保珍师傅手把手教,我们村有30多名妇女现在在‘花朵面饰’打工,培养出巧手2名,现在也另立起灶,每天制作的产品在网上销售,不出村我们也能挣钱补贴家用。”
据王保珍介绍,她制作的面食品种齐全。“花馍艺术与人的一生结合起来,从人之初、婚嫁娶到福禄寿,每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都有代表性的花馍与之对应。以童年为例,孩子呱呱落地时,外婆家得做锅盔馍切块送给亲朋好友。锅盔馍在这里就好比请柬一样,告诉乡亲们家里添丁了,寓意人丁兴旺。男孩满月时要做老虎馍,寓意虎虎有生气,长大成大器。女孩满月则是鱼莲馍,寓意女孩子出淤泥而不染,品行高洁。周岁时则是鱼馍馍,寓意一岁食鱼,岁岁有余。十二周岁时则需要做健娃娃馍和全灯馍,寓意快快成长,早成栋梁。高龄祝寿用寿星老花馍,寓意长生不老。移居时也做燕燕雀雀馍,象征生生不息,生命旺盛,是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祈盼。!”
做花馍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王保珍说:“每个花馍的制作,工艺都相当讲究,需要发面、上碱、做造型、蒸、上色、组装等多道工序,完成顾客的预定往往需要两三天的时间。”一团面经过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结婚时《龙凤呈祥花馍》馍最便宜一套170元,最贵400元,这些当地习俗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购买,也在邻里街坊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其作品《百鸟朝凤》《孔雀戏牡丹》获得了“最佳手工技艺奖”、省级综合性人才荣誉“三晋英才”奖。
王保珍高兴地说:“现在有30多个妇女在我厂工作,不出门就能打工挣钱。感谢国家扶贫政策使我办起了花镆加工厂,帮我致了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她表示,今后要将这一事业做大做强,并把这一技艺传承给更多的妇女,帮她们拓宽致富门路。
本报记者李全明 通讯员段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