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深度报道

认真履职 助建宜居乡村

  “这儿的信号有了”“这儿的污水不再有”“这儿的核桃提质了”……这一切都源于人大代表的建议及落实。
  9月7日,记者随“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活动采访团来到吕梁市,走进交口县,深入田间地头,深入了解人大代表们的履职故事。

邸香保:核桃树提质增效增加种植户收入

  “核桃树品种老化,挂果率低,品质差,卖不上个好价钱,再这样下去,还不如砍树种田呢。”
  “我们经济能力有限,又没好的技术,光靠这些老核桃树年年卖点核桃,还想致富?”
  交口县回龙乡均庄村有核桃林4000余亩,人均近4亩,但由于核桃树都是老品种,加之近几年受自然灾害影响,对核桃产业长远收入造成了极大影响。身为均庄村党支部书记的县人大代表邸香保,面对原本让全村人富起来的核桃产业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心急如焚。多次外出考察后,他向县人大提出了“关于扩大核桃树提质增效和高接换优面积、增加种植户收入的建议”。
  交口县林业局与邸香保深入沟通后,在均庄村规划设计核桃林提质增效和高接换优3285亩,计划分3年全部实施完成。邸香保介绍,“目前,均庄村已实施高接换优核桃林2500亩。”
  “自从专家给咱老核桃树进行高接换优后,咱村仅核桃一项人均年收入就预计增收2800多元。他们还为我们培养了一批本土农民技术专家,学会了技术,增加了收入,我们很满足。”邸香保和农户们紧皱的眉头舒展了,脸上有了笑模样。

王双义:建言治污扮“靓”环境

  “现在我们可以开窗通风了。过去的几年中,河道中臭气弥漫,蚊蝇丛生,几乎都不敢开窗户……”交口县双池镇沿河居住的张女士高兴地说。
  近年来,交口县双池镇小城镇建设步伐逐年加快,随着易地移民搬迁工程的集中安置实施,全镇常住人口达2.2万余人。由于移民村及镇区外沿街道居民沿河而建,导致大量的河道生活污水排污负荷过高,雨水和生活用水直接排放到双池镇河道中。曾经靓丽的风景线,成了令群众苦不堪言的污染源。群众强烈要求净化污水,扮“靓”环境。
  在调研的基础上,交口县人大代表王双义提出了《关于加快双池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善区域水环境的建议》。该县住建局、生态环境局高度重视,请报县委县政府调查研究后,在双池村选址实施了交口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项目当年8月开工,12月运行,仅用了4个月时间就全部完成。
  目前,已建成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可将双池辖区内的生活污水全部收集处理,处理后的水质达到了地表Ⅴ类排放标准,彻底解决了水环境污染的顽疾。

周双龙、卜丽云:解决通讯信号问题方便百姓

  去年3月,一个“关于解决辖区通讯信号不强和盲区的建议”出现在交口县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
  原来,由于受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县道红回线、孝石线等地,手机通讯信号时有不强,导致群众在护林防火、防洪抢险、农产品交易时不能及时与外界沟通,给群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造成了诸多不便和损失。
  该县桃红坡镇高家条村村民纷纷向县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周双龙反映了此问题;与此同时,县人大代表卜丽云在工作中也发现了这一情况,于是二人提出了上述建议。
  在相关部门一系列措施下,目前,全县95个行政村全部接入光纤宽带,实现了4G移动网络全覆盖,部分地段通信质量有了明显改善,随着基站的建成投用,完成了县域公路主干线盲区的信号覆盖任务。
  村里信号好了,大伙的电话畅通了,致富的大门也敞开了。“现在,我的网络销售平台也慢慢步入了正轨,小米等农产品的订单逐渐多了起来。”在高家条村乡村e站,该村星茂种养合作社负责人刘明伟说,“下一步把村民种植的核桃、木耳、胡麻油等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帮助更多村民致富。”

本报首席记者贠娟绸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09-20期

  • 第2020-09-19期

  • 第2020-09-18期

  • 第2020-09-17期

  • 第2020-09-16期

  • 第2020-09-15期

  • 第2020-09-14期

  • 第2020-09-13期

  • 第2020-09-12期

  • 第2020-09-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