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将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画上句号。
在这场历史性的伟大工程中,新闻摄影工作者自觉履行媒体社会责任,以助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为己任,奔赴脱贫攻坚主战场和第一线,聚焦各民族人民美好的生活,记录党和国家脱贫政策的温暖人心以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既体现了新闻摄影人以影像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的职责和使命,也彰显了影像见证历史变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奋斗史留存记忆的独特价值与功能。
如何用影像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如何用光影展示脱贫攻坚的伟大艰巨历程,笔者结合具体影像从践行使命、情感真挚、注重细节、长期关注四方面加以论述。
践行使命
全力讲好脱贫攻坚故事
“脚板底下出新闻”。摄影记者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才能抓到更多的“活鱼”;只有从火热社会实践中发掘素材,从群众生产生活中发现选题,才能拍出更多鲜活生动的画面。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这是初心和使命,更是职责所系。
肩上有责,时不我待。脱贫攻坚冲锋号奏响了新闻摄影人以镜头见证伟大历程的乐章。他们攀上西部高原、深入大山腹地,走进偏远渔村,他们脚下有泥,心中有爱,以笔锋与镜头肩负起参与、见证、宣传、传播的重任与使命,以一幅幅散发着泥土气息、闪现着新鲜露珠的影像作品讲述着脱贫攻坚路上真实感人故事,以形象直观、瞬间凝固、深刻对比的手法,多维度多层面地展示着小康路上的美好前景、脱贫攻坚的重大成果和变化。
摄影师李军、李建中、丁伟的镜头下,甘肃省武威市曾经一度流沙肆虐、寸草难生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绿意盎然的“希望之所”;工人日报王伟伟的记录中,十万护工在参与免费培训精准脱贫扶助计划后,走出吕梁大山,走进大都市从事家政工作;穿行在四川凉山腹地的绿皮“慢火车”成为惠民公益的“致富车”;在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上,张由琼跟随藏族同胞拍摄挖松茸的过程……这些反映贫困地区脱贫变迁和生态改善的生动画面,正是摄影记者深入到火热生活中采撷的真实感人的故事,这些作品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以小故事反映大变化、以小视角折射大时代,直击人心。
情感真挚
深情讲好脱贫攻坚故事
讲好脱贫攻坚故事,还需要拍摄者心中有爱,镜间有情,才能以饱含真情的光影聚焦普通百姓,凝聚感动瞬间。
“共情”是心理学概念,同样适用于摄影作品的情感表达。摄影师要具有共情的能力。作品要想打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要与拍摄对象同频共振,深入感受,才能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捕捉最动人的一刻并传达出深厚的思想感情。
新闻摄影是瞬间的记录更是思想情感的表达,在丰富的脱贫攻坚影像中,涌现出了许多流淌着真情实感的作品,润物细无声般打动人。成都日报吕甲的《云端上的“网红”扶贫书记》,讲述了驻村第一书记以网络直播形式帮助海拔3200米的大山村落——麻足寨走上致富路的故事。记者以真挚的情感、朴实的摄影语言,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相融合,用镜头讲述了第一书记这个群体为村民舍小家的付出和努力。作者从不同环节体味他们的情感,记录他们的工作,展示他们的情怀,令观者对驻村干部的倾情付出、坚守与无私大爱感同身受。这组优秀的报道摄影作品也以角度新、情感真、画面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注重细节
精准讲好脱贫攻坚故事
真实生动的细节往往是摄影记者注重刻画人物内心情感和性格特点、交待事件信息和表达主题的重要部分,丰富细腻、生动感人的细节,不仅可以增强画面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具有穿透观者心灵的力量,还能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全国各地无数奋斗者和贫困地区百姓共同汇聚成了拼搏奋进的洪流,小人物小故事小细节让人注目。很多生动的瞬间通过细致的观察、精准的捕捉定格于画面,激荡起读者内心情感的共鸣。新华社摄影记者刘潇拍摄的《秦巴山区挥手告别绝对贫困》专题中,农家女李萌网络直播介绍自家养的芦花鸡的画面,人物表情生动自然,充满自信。手臂上的芦花鸡与前景中的直播设备和环境信息很好地烘托了故事主题,彰显了细节表达的张力;淮安摄影人雷达拍摄的《洋专家指导蘑菇种植》,也是以细节刻画将科技种植与产业扶贫为当地农民带来的丰收前景展示出来,尤其是洋专家全神贯注的眼神和手中电筒透射出的一束光,将观者的视线引向前景中蓬勃生长的蘑菇,寓示着好收成与红火美好的日子。温暖感人的画面展示了细节烘托主题的作用。
长期关注
深度讲好脱贫攻坚故事
从2016年报道悬崖村、推动钢梯修建,到记录悬崖村精准扶贫户整体搬迁,新京报摄影记者陈杰4年间先后8次到访,上下20多次悬崖村——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长期跟踪报道引发社会各界和政府的关注。借精准扶贫和全面小康的政策红利,为当地切实解困;云南摄影师周明清的《寻找三十五年前哈尼人》,通过前后35年的图片对比,展示了云南晋宁夕阳彝族乡赖家哈尼族村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一图胜千言,沧桑巨变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一幅幅新老照片的并置对比下,得到了充分展现,生动刻画了贫困地区百姓走上幸福小康路的画卷。
这两组长期关注专题故事讲述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伟大实践和取得的巨大变化,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厚重感,体现了摄影作品记录历史、见证变迁的功能。也从侧面折射出摄影师对社会问题与现象的关切、责任、记录意识和长期坚守一个题材的重要意义。长期题材考验着摄影师深入挖掘题材的能力、影像表达的掌控力以及深度调查、文字整理能力。考验着摄影师如何把脱贫攻坚大议题和乡村发展、民生幸福紧密连接,用“形象化、故事化、生活化”的表现形式展现真实鲜活的人物和案例。相信在更多摄影人的探索与创新中,那些浓缩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对伟大梦想不懈追求的光影瞬间必将成为伟大时代的集体记忆。(作者:人民摄影报社 贾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