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以自媒体的形式深入到各家各户,给相关行业和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经济效益,有人声称这是电视发展的第三次改革,但是并非像看见的那样顺其自然,新闻行业依然存在着许多有待改进的缺点不足以及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民生新闻的概念定义
民生新闻的利润主要来源于通过植入广告挣取广告费以及来自各个广告商家的投资,利润的高低将取决于收视率的好坏。目前许多地方电视台自己的节目都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成绩,比如南京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以及吉林电视台《守望都市》的扩版、海南电视台《直播海南》等。
“民生新闻”大多以真实反映民众生活为主,包括题材、内容、传播方式、话语权等都为民众考虑,题材尽量接近民生生活,去基层调查分析数据得出最近时间民众对什么最感兴趣,攥写新闻稿时尽量通俗易懂让大众容易理解,内容在尽量符合新闻价值取向的同时将话语权交给广大民众,考虑大众的主要信息来源途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开放性、互动性,让民众有发表真情实感的权力和途径。即使这样,民生新闻依然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加强。
二、民生新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题材受限,负面信息较多
许多民生新闻由于攥写新闻稿件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并且缺乏专业性而无法有效地抓住最近的民生热点,对题材筛选得不够精炼,只看见了表面内容,无法对事件进行深入挖掘,缺乏对现象规律性的把握和核心化的剖析,使得许多人认为民生新闻过于肤浅没有内涵,一些年轻人感到很无聊并且没有意义价值而失去了对新闻的兴趣。而有一些民生新闻忘记了宗旨,一心想着利益,想挣快钱,甚至采用炒作,故意播出负面新闻等不符合民生新闻价值观的故意博眼球的不良信息,让大众愈发反感而失去了继续观看的欲望。大部分民生新闻的观看者的文化水平都略低,不擅长自我思考,容易听风就是雨,缺乏判断力,因此容易被新闻上面的信息所误导,不好的新闻会给民众带来消极影响,而且民众在互相讨论的时候更是放大了情绪,容易带来不小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影响。因此,务必发挥民众新闻的宗旨,勿把追求利益放在第一位。
2.形式单一,媒体公信力降低
有一些“吃螃蟹”的媒体开创了民生新闻的先例,效果很好,就有其他的媒体竟相模仿,大家都觉得民生新闻可以获取更多的收视率,大家都来模仿想着做自己的民生新闻,我国目前的版权制度还不完善,就造成了相互借鉴的不良风气,导致不论是题材还是报道形式都差不多,在这种不健康的竞争下大家都不想花费时间自己钻研节目效果,让民生新闻市场越来越缺乏创新力和竞争力。举个例子,曾经有一个节目上报道的新闻和另一个类似节目的新闻内容一模一样,只不过是拍摄背景角度存在不同。让大众看清了民生新闻的本质,从而失去了媒体的公信度。
3.方言过多,信息渠道狭窄
一些媒体为了获得更多的收视率,本想打开外面的收视率发现结果不是很理想就转战到本土人民,想牢牢抓住本土人民的胃口,所以有些地方的电视台开始使用本地方言进行新闻播报。但是,本土化并不代表可以忽略对语言的要求,不利于民生新闻的发展。方言本土化并不是对新闻本身的认同而是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但是并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三、提升民生新闻实效性的对策措施
1.拓宽资源渠道,丰富新闻内容
民生问题一直都是大众所关心的问题,与马斯洛需求所对应,人民的需求也在不同阶段有所不同。因此百姓对于媒体新闻也会随着需求不同而有所改变,当物质上丰厚了就不再倾向于了解日常蔬菜水果的价钱了,而是更注重精神追求,这时候新闻就应该挖掘一些深刻的报道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因此对于新闻报道的攥写者有着很高的需求,需要大开脑洞不断观察,有自己的思想,有层次,有逻辑。
2.挖掘深层意义,提升新闻品格
新闻的宗旨是让百姓通过媒体平台了解到他们最关心领域的最新消息以及大众的看法,随着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它已不像以前那样将眼光停留在衣食住行方面。我国经济逐渐奔向小康,市民更加有思想更有深度,发挥出新闻的价值。思想性,是媒体、记者、新闻报道所体现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电视新闻作品必须具有思想性和可视性二重性。因为思想性是新闻媒体的立足之处。这如人不能没有灵魂一样,新闻媒体不能没有观点、没有思想。要从新闻品质上做文章,打造具有品质的民生新闻,坚持市民化的定位,讲好有温度的故事、做出有温度的报道、传递出有温度的观点,同时,要确立新闻评论地位,增加评论分量,让新闻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观众。
3.实现内涵创新,构建新闻品牌
民生新闻要想做久做长远,务必树立自己的口碑,自媒体行业信息发达时代,一个错误就可能酿造出大批民众粉丝脱粉的情况,但是要想树立在民众之间的好感度却是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可以将媒体新闻的风格设计得独树一帜,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和视觉的冲激感,并且挑战自己一贯的风格,打造有特色的品牌民生新闻。 (作者:太原广播电视台 焦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