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论坛

我国智慧养老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增大,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截至2018年底,全国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我国已经进入高龄化社会。在现有人力、物力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智慧养老在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整合养老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智慧养老含义

  智慧养老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提出,也被称为“全智能化老年系统”,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手段,开发面向居家老人、家庭、社区、机构的物联网系统平台,并利用此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同时,利用此平台可以有效将相关的养老资源有效链接起来,如政府、机构、社区、医护人员、家庭子女等。
  国内对智慧养老研究起步相对较晚。2007年,胡黎明发表的《新型数字化居家式养老社区解决方案》中提“数字化养老”的概念之后,“信息化养老”的概念2010年出现在学术界,2011年出现了“科技养老”的概念,2012年又提出了“网络化养老”的概念,进而发展成了“智能养老”、“智慧养老”。2013年以后,学术界开始统一使用“智慧养老”。国内出现了一批学者,对智慧养老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左美云教授从老年人需求角度分析,认为智慧养老是利用信息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保护、医疗康复、娱乐学习交流等服务,该类服务能够实现老年人过得幸福、有尊严以及生活有价值的目的;刘建兵从居家养老层面出发,认为智慧养老的核心是智慧居家养老;郑世宝则从系统的角度将智慧养老定义为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实现全方位、线上线下、综合性、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二、智慧养老服务内涵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智慧养老内涵的研究起步较晚,大都偏向对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中的使用研究。刘建兵、齐智、邢永杰(2015)认为智慧居家养老是智慧社区、智慧养老、居家养老的交集,智慧养老的概念是指将IT技术应用于养老,如通过对通信、定位、活动和心理体征等监测技术对老年人进行实时监测,提供救援、健康管理等服务。我国智能化养老理念的倡导者朱勇(2012)认为智能化养老服务是将养老服务与现代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型养老模式,能够创新养老产业的发展模式。这种养老模式依托物联网、互联网等媒介,综合运用信息传输和智能监控技术,使老年人能够享受到专业、安全、便捷、舒适的智能化养老服务,提高晚年生活质量。陈畴镛(2011)认为智能化养老服务是利用智能感知和信息处理技术,实时监控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信息,并通过智能传感器传送给计算机网络系统,使老年人家属和社区医生能够实时了解老年人的生命体征状态,以防发生意外情况。李晓文(2015)认为智慧养老是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创新整合社会化服务资源,远程监控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状况,为老人创造无忧的居家养老环境,是促进社会治理和服务模式转型升级的一个新探索。当然,不管运用何种技术,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定义归根结底是一种服务方式,目的都在于为老年人提供更安心和舒适的晚年生活。

三、智慧社区养老

  随着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互联网+”与社区养老服务的融合成为一种新的养老研究思路,体现了以老人为本、资源共享的发展理念。左美云等构建了“SMART”智慧居家养老模型,通过智慧养老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远程监控、生活物资供应、帮助中心、医疗健康服务以及精神慰藉方面等更高层次的服务。赵小仕等提倡政府应将智能化养老引入到社区养老中,构建智能监控、智慧社区医疗与远程医疗监护的一体化服务体系。周捷设计的社区智慧养老体系架构分为物理中端层、网络层、数据处理层和应用层。陈莉等提出了社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原则、服务内容、服务载体及服务平台构成设计等,并从搭建平台、加强顶层设计、做好供需对接、改革社区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同春芬等提出发展智慧居家养老新业态,必须推动互联网与居家养老之间的融合,创新“互联网+”时代居家养老服务的转型与优化,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在实践探索中,杨飞洋对合肥市三个社区的“智慧养老”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智慧养老还存在产品设计不科学、服务定位不清晰等问题,需要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打造智慧、安全、高效的智慧养老社区。张亚男等基于PSR模型,对上海社区智慧养老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上海市社区智慧养老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马彦等对社区智慧养老先行城市苏州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社区智慧养老应用效果的评估指标。

四、智慧居家养老

  家庭养老是国内养老的主要模式,家庭成为了老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家庭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有趣。老年人晚年生活需求不再局限于日常生活,而智能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老年人社交、娱乐等需求,缓解空巢老人孤寂的状况。与此同时,智能手环、可穿戴的监控器等日趋流行,这些智能设备能记录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数据,并在危险情况下发出预警和预处理。互联网技术利用老年人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越来越丰富,例如利用智能设备,老年人可自主实现预约就诊、在线咨询等,这也可以看出,智能产品和互联网技术促使了“就地养老”的老年人获得健康、幸福、有尊严与价值的生活。
  睢党臣、彭庆超指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政府的统一规划,也离不开相关企业的服务创新,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应建立社会工作、社会组织、社区组织“三社联动”的机制。

五、智慧服务需求

  随着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且我国地区与地区间“未富先老”的严重程度由“不严重”发展为“严重”甚至有可能过度为“极其严重”,因此老年人彼此间的服务需求产生了更大的差异。基于老年人对智慧服务需求角度,国内学者集中分析了当前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效供给不足
  智慧养老产业起步晚,因此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空间大,公办养老产业的服务购买力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财政补贴,而政府负担沉重,只能支付养老产业的部分服务供给,养老市场的基本服务需求大,需要政府耗费巨资填补。同时,部分大型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又不见老人,小型公办养老院人满为患等问题屡见不鲜,这也反映出养老产业的有效供给明显不足。
  (二)供需错位
  老年人由于知识水平、记忆力、传统生活习惯等原因使得老年人对智能产品的使用程度较低。但智能化的养老产品层出不穷、琳琅满目。养老服务的供给方与需求方存在较大落差,再加上多项智能养老服务超出了普通人的支付能力,这种供大于需的脱节现象,造成了供需错位。由此,每年有32.5%的养老机构处于亏损状态。
  (三)专业护理人才稀缺
  这部分主要针对于养老机构而言,近年来养老机构专业护理人才不足,持证上岗的专业护理人才更加缺乏,巨大的市场缺口以及优质应聘者不足,使得养老机构护理人才良莠不齐,服务水平与质量存在很大差异。同时,养老机构工作量大,薪资水平却不高以及职业偏见等原因,加剧了养老机构护理人才的流动以及稀缺。(作者: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周洁)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10-26期

  • 第2020-10-25期

  • 第2020-10-24期

  • 第2020-10-23期

  • 第2020-10-22期

  • 第2020-10-21期

  • 第2020-10-20期

  • 第2020-10-19期

  • 第2020-10-18期

  • 第2020-10-1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