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闻诞生以来,它便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那些精彩的新闻报道,是一个时代的本真记录,经岁月沉淀后,虽时效价值已消失,其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价值却历久弥深,是今天的我们追溯过往社会变迁的重要线索。
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洪流奔腾不息,不管城市还是农村,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改革印记,当时的新闻人为这些印记着过墨、添过彩。他们笔下、镜头下的人和事,真真正正是直面时代、立足现实、捕捉问题、剖析原因,一桩桩、一件件,串联起了改革开放的历史。
2020年9月,由三晋出版社出版的冯建平新书《记录春天的脉动》,是一位基层新闻通讯员的个人作品集,收录了发表在《人民日报》《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晋中报》的百余篇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记录了1978年到1993年期间,晋中农村波澜壮阔的改革浪潮。
这些新闻作品,每一篇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在发表于1978年的《满山尽是宝只要弯弯腰》中,青城公社打破观念禁区,发动群众上山刨药材,然而在“四人帮”横行的时候,这一举动还会被扣上“资本主义倾向”的帽子;比如发表于1979年的《分组作业 包工到组超产奖励》,详尽记录了邢村大队为适应工作重心的转移,制定的一种新的劳动管理形式;比如发表于1986年的《劝君莫做“骂娘”派》,抨击了那些“不分青红皂白”,“直骂得一无是处”的人群,折射出改革初期面临的阻力与困难……
作者冯建平,早年在山西省和顺县委通讯组搞通讯报道,采写发表过200多篇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著有《文稿选编》《农村调查七篇》,并主编《世界共产党现状与发展趋势》《在晋城听讲座》《奋斗与分享——晋中籍26位文化名人散记》等书。冯建平先后在晋中市、晋城市、省直等单位任职,现任晋中市党建研究会会长。
本报记者栗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