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就是指关注老百姓生活问题的新闻。从广义上讲属于社会新闻的分支,但是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它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集而来的新闻,以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为题材的新闻形式。
追溯民生新闻的发展,其最早出现在西方的公民新闻运动。而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随着国内新闻媒体进入大变革时代,民生新闻也在国内兴起,并深受群众青睐。在当前进入“人人即传者”的新媒体融媒体时代,民生新闻更是得到了飞速发展。
然而纵观民生新闻的发展历史,“伪民生新闻”现象就一直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以致提到民生新闻,让许多人下意识地与奇闻轶事、交通火灾、刑事案件、家庭矛盾、情感纠葛、邻里纠纷等联系在一起。在新闻实务上,过度炒作、煽情化表达、片面失实报道以及同质化等,也给民生新闻在公信力、价值取向上带来不良的影响。
如何让民生新闻这一形式,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民生新闻的实践,认为从业人员在采编民生新闻过程中要构建三块“基石”。
一、以“人文关怀”贯穿采编始终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
而人文关怀思潮在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它包括六层涵义,即承认人物质、生命、精神、文化的存在;承认人推动社会发展、实现自身发展的地位;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主体性;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有观点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市民阶层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而在这个过程,民生与传播媒介的结合就变得势在必行,于是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方兴未艾的形式,其根本上是体现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因此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到进入新时代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都是基于着力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加强人文关怀。
这也给我们在从事民生新闻指明了方向,即必须重视人文关怀,以此贯穿整个采编过程。
二、把“民生内容”作为采编重点
明确了以“人文关怀”为主线,也就明确了民生新闻不仅仅是关注群众中的“稀奇事”,更应该是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关注事”,那么这样我们该关注什么样的新闻素材作为民生新闻的内容呢?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党中央指出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具体来说,就是“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教育是民生之基”,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分配是民生之源”,是人民休养生息的源泉,是“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社保是民生之依”,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是要把老百姓都装进“保险箱”,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稳定是民生之盾”,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要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抓紧抓好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也就是明确民生新闻报道关注的重点民生内容。这也要求从业人员要加强理论学习,重点围绕“五大问题”,发挥民生新闻的做大功能,达到最佳传播效果,让党和人民满意。
三、用“平民视角”构筑采编定位
一直以来,大众传媒受“皮下注射理论”误导,部分从业人员在采编中采取“我说你听,你说我听不见”的方式,互动性差,导致民生新闻亲和力不足。
同时,部分媒体过度追求关注度,在民生新闻的操作上不客观、不中立,猎奇化和娱乐化导致民生新闻公信力下降。
因此在民生新闻实务中,我们还必须采用平民化视角,关注民生,贴近百姓的定位。只有把视角放在老百姓这一边来看问题,思百姓之所想,答百姓之所问,解百姓之所惑,才是真正的民生新闻。
在策划上,对于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时政新闻、经济新闻以及记录时代、社会变迁的重大主题报道也理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度,发掘其中与群众利益相关的进行报道,拉近“国计”与“民生”距离,满足群众的需要。
在采编上,要坚持深入开展“走转改”,主动深入群众中,了解基层一线的情况,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情感价值,从群众中出发,及时报道他们关心、关切、关注的新闻。
在叙事上,要采用故事化表现手法,结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道德层面,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采取特有的视角和方法用心解读报道,从选题、角度等方面贴近受众,扩大传播范围,达到预期效应。
总之,社会关注民生将会是一个很大的趋势。因此民生新闻比重也将会越来越高,同时关注民生方面的新闻也会越来越重要。这要求从业人员必须以人文关怀为主线,契合重点民生内容,用平民化视角解读,让民生新闻更好地为党和人民、社会服务。(作者:运城日报社 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