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购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常态,周边年龄60岁以下没在网上买过东西的人反而很少见。2020年11月11日到了,虽然电梯里、商场里到处都是“双11”的宣传促销广告,但是记者身边也有相当多的人没有仔细算计,没有在各个购物网站逛啊逛,也没有在购物车里放好多商品,等着某个时刻一到付账。究其原因,就是作为较早的网购者,已经过了冲动消费的阶段,买不买,买什么,不凑热闹看需求
网购初始只买书
1995年,作为电脑爱好者的先生,给我家买了第一台电脑,台式的,后屁股贼大。当时花了7000元,这对每月工资只有二三百元的我们来说是一笔巨款。为此,我还专门投了一笔长效家庭财产保险,主要财产就是电脑。那会儿互联网还没有通到我家,电脑用于玩单机游戏和孩子识字启蒙。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电脑就是个游戏机,或者作为工作工具,只是写好文章刻到磁盘上再拿到单位而已。后来能电话拨号上网了,可以在电脑上看看新闻。大约是2004年前后,宽带费用降低,这时可以常常上网了,网购逐步兴起。
最早网购东西我只敢买书,那会儿很多卖东西的都是一锤子买卖,良莠不齐。买衣服不知道合适不合适,不合适了退换麻烦,也没几个人敢从网上买家电,还是要实地看着买才放心。只有买书是比较省事儿的,我在当当网和卓越网上买了不少书,和很多人一样,因为向往着诗和远方,所以买了不少游记。胡续冬的《去他的巴西》《胡吃乱想》至少被十个人借阅过;孔庆东的《匹马西风》《脍炙英雄》《四十不坏》《生活的勇气》及其系列作品,赵珩的《老饕漫笔》,在时间和金钱有限的年代,让我可以坐拥世界,看各种美食。
我喜欢看侦探小说,《福尔摩斯》全集小学就有了,后来看东野圭吾,还网购买了全套丹布朗的作品,从早期的《达芬奇密码》《失落的密符》《天使与魔鬼》,到最新的《本源》齐了。网购了《从黎明到衰落》,看看西方文化生活500年的历程。《另一半中国史》《世界是部金融史》从独特的角度让我看世界。当然,还有《后宫如懿传》《庆余年》等网络热书,以及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之类。这些书都是从当当网和卓越网买的,到后来兼并卓越的亚马逊,我都是他们的忠实客户。
现在买书网站比以前更多,反而觉得货比几家挺麻烦。但是网购图书真的是所有商品里面最划算的——没有原价,只有折扣价多少之说。
家电也从网上买
我家网购比较早,那会儿不少同学同事网购图书事宜都是委托我。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购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直到现在,家里有很多东西都是网上买的。我们都不是爱逛街的人,在家坐着,鼠标一点各种网上商城看看,比较比较,简直是太方便了。大件家具比如床、五斗橱和衣柜都是网购的,从热水器、电视机、洗衣机、油烟机、煤气灶等大型家电,到电暖气、电扇、空气炸锅、纯净水桶电泵、电动牙刷等等小件类,以及按摩用的颈椎按摩仪、眼睛按摩器、筋膜枪等等,甚至泡沫防撞角、钥匙链、地板清洗片、牙线,也是网购的。吃的东西就更数不胜数。
买的时间长了,买的东西多了,也摸出了窍门。比如除了一般的购物网站外,还有个网站叫“买个便宜货”,把当天很多网站价格比较优惠的商品集中到一起,供大家参考。我常常上去看看,有的时候真的很便宜,如果恰好需要就下单购买。
另外,记者发现,无论你从实体店买家电还是从网上买家电,只要是大品牌,都是从太原仓库送货到家。前几年买了两个海尔电热水器,结果大年三十晚上正包饺子,听见卫生间哗哗流水,跑过去发现客卫热水器像瀑布一样往外冒热水——坏了。过了几天师傅上门送新的,一看还是当时送网购订单的师傅。他说:“在太原不管从哪里买,实体店还是网上下单,都是我们从太原仓库送货。
洗衣机也是这样,买全自动洗衣机时我先到国美看了看西门子洗衣机的实物,当时销售人员说,“你要的这个窄型的仓库没货,就这一台样品了。”我回家上网一看,国美电器太原店显示的确实就剩一台,不过网上下单比实体店便宜200元。销售人员在现场也说网购比实体店便宜,你到网上下单,我把这台给你换一个台面,擦干净外表,实体店的赠品一件不少。于是,我就网上下单,到现场刷卡,直接给我送回了家,到现在用了十多年好好的。
有鉴于家电太原一盘棋,运输维修也都是整体安排的做法,后来给老人买空调、买冰箱非常方便,网上看了尺寸,在家拿尺子一量,地方合适直接下单。而且也从以前的电脑下单,进化为更方便的手机下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真的是方便了百姓。
返璞归真看需求
网购的多了,经验也有了,现在买东西更注重实用性。以前每到“双11”都要把银行卡的钱备好,熬夜等着零点到来清购物车,弄得人挺紧张挺累。
我们常常感叹,中国人真聪明,很多新品一出,没多久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相似产品。前几年有一阵子特别想买个空气炸锅,网上一看只有飞利浦以及日本和韩国生产的共三个产品,每个价格都在1500元以上,没舍得买。勤劳勇敢聪慧的中国人民,今年已经把空气炸锅价格做到了200多元,于是直接在京东买了一个美的的空气炸锅,264元,炸薯条、鸡翅、鸡米花太方便了,预热几分钟,放进去就行。
大家的消费理念也有了很大变化,以前网购时到了11月11日不买点啥觉得自己吃亏了。买的时候要货比三家,看评价,看价格,挑性价比最高的。心仪的产品价格过高时,就放进购物车,隔一段时间看看是否降价。现在网购在断舍离思想的指引下,先看需要不要,目前有替代用品的,就暂时不买。消耗品比如手纸、纸巾需要再买,不再一囤几大包。尽量少买家居用品,够用、合适就好。避免一次性买一大堆东西,放着就忘了,尤其是食品,再看到再想起来就过期了,不扔吧不安全,扔吧可惜的,本来为了省钱结果浪费更多。
社会经济一直在发展,作为消费者也应该逐步成熟。就像电商促销,原来一年就玩个“双11”,现在上半年有“6·18”,下半年有“双11”,还有“双12”,每个节假日都有活动,促销也成了常态。既然如此,也就没必要凑热闹,需要就买,不需要就算。钱在你腰包里,只要你捂紧,别人掏不出来,也就不会“过了零点就后悔”。
本报首席记者崔晓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