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深度新闻

你是一个合格的消费者吗?

  • 省城某便利店的“双11”促销活动。本报记者李若男摄

  •   电商的各种疯狂促销,从“6·18”到“双11”“双12”等等,名目越来越多。临近11月11日,线上线下商家推出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消费者应接不暇。
      记者最近发现,为让消费者在“双11”等大促期间享受更好的消费体验,各级消协都发出接二连三的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尽量规避直播带货槽点多、优惠活动水分多、商品质量问题多、售后服务诟病多、订单合同违约多和促销广告骚扰多的问题,保护好自己的权益。
      结合各级消协的提示,围绕消费者购物心理,记者采访了中北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王璐老师。王璐说,买东西首先要坚定理性消费心态。面对各种促销、优惠广告,消费者要保持理智,根据自己和家庭的实际需求选购商品,不要被商家各种促销活动冲昏头脑。商家为“清库存”大促销,消费者也应该检点清理一下自己家的库存,以前血拼的东西用完吃完了吗?是不是在冰箱里成了僵尸肉?是不是已经放过了期?千万不要为不需要的物品再浪费精力和金钱了。
      品牌都是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消费者要尽量选择资质齐全、信誉较高、营销行为相对较为规范的商家交易,问清楚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情况再下单。千万不能贪图价格便宜就登录陌生网站或者点击不明链接进行交易,更不要随意添加陌生人的微信、QQ等进行私下交易,商品不合适还是小事儿,私人信息泄露兹事体大。
      王璐认为,作为一个消费者,不管大钱小钱都是辛苦钱,网购集中花钱时一定要提前做“功课”,不要轻易就被各种“假优惠”陷阱误导。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同类商品最后的利润率是趋同的,价格也不会相差很多。如果心仪的商品不是特殊商品,诸多商家都有,消费者就不要轻信商家作出的“特价”“清仓价”“全网最低价”等宣传,货比三家,先了解一下商品的大概市场价格,再对商家促销活动是否有实际优惠进行评估。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明降实涨”等价格陷阱一环套一环,冲动消费过后肯定会后悔。
      预付费服务常常发生资金被卷事件,被很多人诟病。“双11”集中网购时,消费者要慎重预付定金,防范消费陷阱。山西财经大学晋商研究院博士梁娜认为,定金、订金之争非常多见,究其原因还是法律意识模糊。消费者选择预付费方式享受商品优惠时,一定要提前仔细阅读规则,确认值得购买再下单支付。定金支付后,要及时关注商品进展,在约定期限内支付尾款,避免违约遭受损失。支付尾款时还要留意支付的金额是否与当时承诺的优惠一致,商家是否存在虚假宣传等。
      梁娜说,现在网购一般都要求“先验后签”。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都是直接放快递店,消费者下班后再取件,做不到确认无误再签收。消费者应当行使“先验后签”权利,仔细验货。如果是一些贵重物品和易碎品,一定要确认货品完好无损并符合双方的约定后再签收。遇到快递商品损毁或者与约定严重不符的,消费者有权拒签。
      个人信息的保护也非常重要。梁娜建议消费者要重视自身个人信息的保护,尽量不向商家提供或者授权,以免被过度收集或是用来推送广告信息。快递包装上也常常含有消费者个人信息,丢弃包装前要将个人信息撕毁或涂抹,防止泄露。
      依法维护权益必须有证据。梁娜说,消费者要注意索取并保存购物凭证以及商家承诺,网购的还要把订单信息、购物聊天记录等留存,作为维权证据。发生消费纠纷时,先与商家及平台沟通,解决不了的可向消协投诉,还可以提请仲裁、向法院提起诉讼等。
      经营者也是消费者,换位思考一下,事情就会好办。自己的利益自己当心,努力做一个合格的消费者,任重道远。

    本报记者李若男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11-08期

    • 第2020-11-07期

    • 第2020-11-06期

    • 第2020-11-05期

    • 第2020-11-04期

    • 第2020-11-03期

    • 第2020-11-02期

    • 第2020-11-01期

    • 第2020-10-31期

    • 第2020-10-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