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人文视野

弘扬炎黄精神 传承中华文脉

——众多专家学者多层次多角度探讨侧记

  • 陶寺遗址。(资料图片)

  •   众所周知,山西区域文明是支持、显示和解释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的重要力量,是中华文明绵延连续、开放包容、丰富多样等特性的浓缩。山西作为炎帝故里,在深入挖掘炎黄文化的内涵,推动炎黄文化研究多层次、多角度发展,扩大炎黄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祖国统一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1月1日,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山西中华文化促进会、山西省华夏炎帝文化基金会等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炎黄文化论坛在太原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南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14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围绕“弘扬炎黄文化,实现民族复兴”这一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就“炎黄文化、根祖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黄河文化、太行山历史地理与人文”“山西的文旅融合开发”三个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获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炎黄精神是民族自信的充分理由和文化资源

      山西区域文明是中华文明“直根”的论断在得到了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的证明后,在文化传承上也找到了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何驽研究员通过分析陶寺蟠龙纹与炎黄精神的关系,指出陶寺盘龙蕴涵的一系列核心价值观,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基本原则与社会心理基本取向。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即炎黄精神。中国人世世代代传承的正是中国龙表征的炎黄精神这一先进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自称龙的传人的根据,是我们民族自信的充分理由和文化资源。
      山西区域文明依托其先天背景——地理环境而产生和发展,山西区域文明中的同质性和多样性都与表里山河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同时也受到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山西省社科院董永刚副研究员对山西古物候环境进行了考察,认为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和黄河中游,在远古时代,这里的地理环境、气候、水土和物产条件都非常适宜于人类生存,是山西成为中华文明“直根”的重要原因。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悠久多样,是由多民族、多文化互相融合、渗透及包容所形成的。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张庆捷考证了外来而盛行于北朝隋唐的胡旋舞、胡腾舞的具体来源、舞者性别差异、传入中国的时间、两种舞蹈的特征以及在北朝唐代的流行情况,描绘出了北朝唐代中外文化交流中的舞蹈艺术交流的图景,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增添了佐证。首都师范大学王永平教授从外来词叵罗切入进行了精密考证,指出叵罗原为一种盛酒器,传入中国以后,渐变成盛物的柳编竹制笸箩,又作“颇罗”。而且,从语言学的角度,诠释了“破罗”,声转为“凿落”“凿络”“不洛”“不落”“错落”等,进而演化为一个常见方言词的历史脉络。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从叵罗到笸箩到演化过程,不仅是物品的转化和方言的形成,同时也反映出中古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进一步见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历程。

    表里山河区域文明由物质和非物质文明共同支撑

      论坛还以征文形式收集理论研究文章62篇,评选出18篇优秀论文。借此次论坛东风,省内学者提交了多篇研究成果。
      村落是连接文明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和重要纽带,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既是守护文明的过去也是传承文明走向未来。杨茂林研究员、冯素梅副研究员、韩雪娇助理研究员合撰的《山西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针对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下的传统村落加速度衰落,甚至消失的现状,呼吁加快传统村落的保护进程,将名录保护和立法保护作为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手段,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保护为重要路径。同时指出在乡村振兴大战略下,传统村落开发应以实现减贫兴农、共同富裕为目标,秉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理念,把村落文化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开放思维,以多种模式和方式进行开发。
      山西区域文明的发生、发展范围与特定的自然地理区域、地方行政(军事)区域大致契合。高春平研究员的《表里山河考论》认为最早的“表里山河”出现在晋文公时期。当时“山西”以华山为界,而非太行山。先秦、秦汉、隋唐时期,“河东”与“山西”是两种不同的地域概念。作为地区名称的“山西”通行于辽金。到元朝,将金朝的河东南、北路与山西路整合成一个更大的行政区。元代创设的行省制为明朝所接受,延续至今。王青峰副研究员的《10世纪前黄河流域的气候地理及其影响——以河东文化为中心》认为10世纪前,河东地区的“河东水乡”与“草原风情”二元组合气候地理,直接影响了河东地区的人文环境,以及唐代诗歌的繁荣发展。
      山西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传承区,而山西区域文明也是由其灿烂辉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存所支撑的。赵俊明、李冰两位副研究员的《山西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就梳理了山西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现状、价值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抓好顶层设计,健全非遗工作制度建设;坚持保护利用并重、资源整合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传承能力建设,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展“非遗进景区”探索,推动非遗旅游深入融合等五条建议。
      山西地区以炎黄文化为代表的根祖文化是山西区域文明研究中的重要文明元素,是文明中真实的“存在”和成就的“载体”。陕劲松副研究员的《三皇庙宇文化记忆——关于贾家庄三皇庙的田野调查》以孝义贾家庄三皇庙为研究案例,从古建筑、三皇祭祀活动、壁画楹联等物质遗存,透视出贾家庄村及周边地区的根祖文化、婚姻制度文化、中医药文化等传统文化记忆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郭永琴副研究员的《黄帝文化散论》对黄帝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新的定义,并指出黄帝及其事迹有其本源,而对黄帝的集体记忆的形成和发展则是一个被选择,被建构的过程。而以贾家庄三皇庙为代表的三皇神灵功能的增添,反映了人们在认识、适应、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中华民族所根植的农业文明的内在需求。

    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资源为我省文旅融合开发提供学术支撑

      当前,我省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已逐渐形成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文化旅游品牌,“游山西、读历史”活动更是将山西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壮美的自然风光相结合,打造山西文化旅游的新名片。本次论坛通过文化线路遗产视角研究太行山陉道,由遗产廊道角度对沁河中游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和发展,从都市圈入手探讨如何带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问题等,对我省文旅融合开发提供了学术支撑。
      此外,论坛还有颇多亮点,如引入了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的年鉴学派方法论,在“历时性与共时性”“国家与社会”“政治与经济文化”等理论框架中研究炎帝文化的建构过程;引进物理学的势能理论研究文化品牌的发展;利用叙事转向、民俗谱系和人类学方法研究晋南神话传说等。
      炎黄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源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弘扬和传承炎黄精神必将对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华人共识、助力民族复兴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本报记者王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11-10期

    • 第2020-11-09期

    • 第2020-11-08期

    • 第2020-11-07期

    • 第2020-11-06期

    • 第2020-11-05期

    • 第2020-11-04期

    • 第2020-11-03期

    • 第2020-11-02期

    • 第2020-11-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