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一个非常之年,对山西转型综改事业来说,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山西和各地一样面临着新冠疫情来袭、世界经济衰退外部环境巨变带来的巨大挑战。
2020年又是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年。这一年,山西作为传统能源大省,面临转型发展的历史任务,全省上下团结一心,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把创新放在转型发展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在直道冲刺的同时,力求弯道超车、换道领跑,努力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
完善制度设计,服务创新升级
记者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采访时发现,无论是复工复产阶段的5月初,还是疫情防控常态化的7月初,乃至大干快上只争朝夕的12月中旬,无论是综改区管委会和武宿海关的工作人员,还是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乃至企业经营生产人员,大家都是信心满满、激情投入,努力在国际国内双循环上走出企业的特色,走出山西自己的路子。
“抓住难得的时机,努力发展自己。”是记者今年以来采访最大的体会。
为答好转型发展的“山西答卷”,整合太原都市圈内8个主要产学研园区设立的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创造性地将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与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并以此为战略突破口,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在体制机制、创新驱动、产业转型、绿色发展、优化环境、党的建设等方面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引领全省加快实现转型发展。
作为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试验田,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自2017年2月25日揭牌成立以来,对表中央要求,对标发达地区做法,对接国际通行投资贸易规则,按照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要求,做出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质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六最”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结合实际推进实施了一百多项改革创新,自上而下搭建起示范区体制机制政策制度的“四梁八柱”,构建了“1+3+26”顶层设计,并在三年多先行先试的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基本建立了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制度基础。
基础制度之下,综改区还有配套的规范透明的政务服务体系。围绕融资服务、问题服务、发展服务、政策服务、创新服务五大服务内容,推出“五个一”服务平台。在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大厅管服务、一枚印章管审批基础上,今年增加了一话通办提效率、一网通办管效能。企业在申办、项目建设、政策支持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通过一话通办联动热线7080000和7090000解决。实现了1天内研究部署、3天内反馈办理情况、一般性问题原则上7天内落实、重大问题1个月内解决落实的目标。
一话通办自8月份运行以来,调度热线接单18000多笔,月均处理6000笔左右,结案率100%。不少接受采访的人士告诉记者:“新成立的调度中心是今年政务服务的亮点。两部热线电话,可以解决企业在建设、生产、运营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什么有问题?症结在哪里?如何解决?乃至为什么解决不了?责任在哪里?解决了各种暗箱操作问题,所有的事项都在阳光下健康运行。”一网通办则把行政审批、企业开办、企业投资项目双承诺、政策兑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中介服务平台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全部上网,企业鼠标一点就能享受政策红利。
从东北到山西发展的刘月玲对记者说:“大学同学在全国各地做外贸,经常交流情况。我感觉今年在山西,在综改区,环境特别好,很多政策说了就给兑现,有事就积极帮助解决,办事效率高。我们企业已经决定在山西做7个园区。”
构建金融洼地,谋划未来发展
今年的现实情况,使得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风云诡谲,大幅度波动。转型综改示范区内的企业也一样受到了影响,有的企业还经历了停工停产、等待观望的阶段。即便是最困难的时候,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示范区管委会和各金融机构更加大力支持企业发展。
早在二三月份,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就优先为入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在授信、增信等方面将金融“及时雨”送到了企业手中。他们聚焦转型综改,对接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纷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跟进综改建设项目。7月15日,省发展改革委、国开行山西省分行、工行山西省分行、农行山西省分行、中行山西省分行、建行山西省分行、邮储银行山西省分行等机构集体亮相,宣布建立1000亿元以上授信额度的新基建专项贷款,金融支持我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此举为市场主体和金融机构搭建合作平台,有效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新基建各领域,吸引国内头部企业加入我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省新基建在全国走在前列。
我省新基建项目涉及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等多个领域,总投资近1500亿元,其中不少就在综改区。为了做好转型综改和支持新基建工作,各家银行分别成立工作组,统筹对接企业需求,开展精准服务,并结合新基建特点,从审贷程序、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创新,开展“线上+线下”产品全供给。实施优惠利率价格。
地下综合管廊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大趋势,也是需要大量投资、长期投入的大项目。小牛管廊的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卫告诉记者,“公司负责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潇河产业园区太原起步区小牛线综合管廊及人民路道路工程PPP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19亿元,建设期2年。作为央企,我们看好综改区、看好山西的未来发展,综改区的服务丝毫不亚于北上广。”记者了解到,为了做好小牛管廊项目业务,建行和邮储银行加班加点准备材料,建行8亿元的授信资金使用期限16年,利率优惠到LPR下降40个基点的程度。李文卫对项目进展非常满意:所有手续不到一年就完成,在全国同期同类项目中是最全最快的。
山西中安融合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2019年6月响应晋商晋才回归号召主动回山西投资兴业的,主要业务是把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引进园区,成为综改区以商招商的平台。小牛管廊和中安融和的项目有好多第一,第一就意味着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比如电子信息企业需要开立外币账户,但是有关部门规定一个银行网点营业三年以上才能做外币账户开立业务,此事一经反映,银行立即特事特办,专门联系相关部门批准综改区支行可以开立外币业务……
记者还注意到,综改区管委会一直积极牵线联系各类金融机构,举办政银企对接活动。各家银行也和综改区分别对接,开展多种业务合作。11月27日全省开发区“三个一批”项目政银企专场对接活动举行,进一步促进产融结合、深化银企合作,推动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全省开发区“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有41家金融机构参与对接,涉及项目融资需求457.97亿元。16家金融机构分别与部分“三个一批”项目企业现场签署融资合作协议,涵盖通信设备、合成生物等“六新”及转型领域,签约总金额达133.99亿元。浦发银行太原分行12月初成功上线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助企普惠商城”小浦支付项目,初步实现了银企数字化金融服务的链接。该行与帷幄智能科技合作,为区内企业提供数字生态、网金支付、智慧停车、银行结算、信贷、非信贷融资等方面支持。
12月11日,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管理委员会、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小企业发展促进局、山西金融投资控股集团共同主办“金融集聚区”授牌暨金融助力实体经济专题活动。19家金融企业入驻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还为汾河金融城和晋阳金融城举行了“金融集聚区”授牌仪式,这也是综改示范区首批通过的两个“金融集聚区”。同时,19家中小企业“晋兴板”挂牌上市。综改示范区管委会分别与中国科创产业母基金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综改区成果转化投资基金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产业投资基金签署了合伙协议。
截至三季度末,全省转型综改领域各项贷款余额13727亿元,较年初增加881亿元,同比增长8.87%,金融资源向转型发展领域进一步聚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血脉运行健康有力,为未来的转型发展事业积蓄了强大的资金力量。
聚焦先进产业,冲刺超车领跑
山西之所以要转型综改发展,就是为了摆脱资源依赖。摆脱资源依赖,就要在直道冲刺的同时,力求弯道超车、换道领跑,聚焦先进产业,努力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
记者采访发现,这一年,山西转型综改有不少创新,“标准地”建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内容。“标准地”改革是我省深化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促进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举措。1月21日,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标准地”改革的实施意见》后,加大先行先试的指导服务力度,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效应,在建立配套制度的基础上,6月份率先成功出让3宗“标准地”。这3宗地全部为民营企业竞得。7月23日,综改区土地管理局与三个项目单位签订“标准地”双合同一承诺书,持续推进三个“标准地”项目与承诺制改革有机衔接,项目已在8月开工建设。截至10月底,全省累计成功出让“标准地”77宗,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太原市、阳泉市已提前完成全年“标准地”出让任务。
我省的数字房产也在全国创出多项第一,实现了弯道超车。“数字房产平台及公租房累计上线”共28个,位列全国第一名,其中省级工程审批系统、智慧建筑管理服务信息平台是全国首家,省级“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平台”全国首家推进。综改区综合执法队黄昕耀副队长表示,数字房产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免费为综改区执法队提供劳务实名制系统,切实做好农民工代发工资实名制管理及项目保证金的管理工作,这个系统和住建、银行三方联网,工人工资直接打到个人账户上,执法队监管到一线,自投入使用以来,区内各种建设进展顺利,企业也省心不少。
公开透明、规范运行的放管服环境,贴心的“六最”营商环境,“及时雨”般的金融政策,条件优越的区位,优势突出的资源,促使山西转型综改事业发展道路上逐渐聚集起了先进的生产要素。全省上下立足国家需求,致力创新驱动,培育产业生态,加快转型发展,全力打造新材料、信创等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凯赛生物等为代表的自主核心技术创新型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山西,在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投资兴业。诸多企业以合成生物产业制造基地为基础,围绕纺织、汽车轻量化、风电、特种工程材料、航空、轨道交通等应用领域进行推广,联合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努力实现“零”碳排放、环保的生态产业链和基础设施产业环境。
同时,综改区还大力培育新业态经济,在数据产业、电子商务、智慧物流、区块链、文化创意和大健康等几方面入手,抓住今年的机遇,努力发展新业态经济……
山西的转型综改事业,从顶层设计到提升完善,从做好政务服务到创新“六最”营商环境,从企业的融资服务、问题服务、政策服务、创新服务到发展服务,从引进企业到培育产业生态,再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发展新业态经济,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认真探索磨合走到今天,很多经验已经在全省复制推广,有的经验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这就是山西在直道冲刺的同时,力求弯道超车、换道领跑的结果。
2020年,对个人、对国家是不平凡的一年,对山西的转型综改事业更是不平凡的一年。明年将开启转型出雏型新征程,身为山西人,我们要只争朝夕,真抓实干,确保“十四五”转型出雏型开好局、起好步,为自己、为子孙、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撸起袖子加油干。
短评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
推进转型综改,制度、项目、企业、资金、人才、环境一个都不能少。我省的转型综改事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贯彻到体制机制政策制度设计中。在具体推进中,因地制宜,灵活机动,推出了不少具有山西特色的做法:制度不断提升完善,企业准入有门槛,项目建设有要求,资金扶持接地气,人才引进有章法,环境要求很严格,每一步都体现了高瞻远瞩的谋篇布局。
近期,我省频频与全国知名企业座谈合作,与各高校科研单位签约,与金融机构沟通,从人才、技术、资金角度对未来的发展做规划。“十四五”转型出雏型,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缺一不可,在此基础上,还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对我们来说,转型综改已经有不少政策和做法是先行先试,推动了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未来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六新”突破,坚持高质量与高速度有机统一,坚持改革创新,就能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就能迈好明年的“十四五”开局第一步。
本报首席记者崔晓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