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6年到2020年,这44年间,山西古城乳业在“艰苦奋斗、改革开放”两面旗帜指引下,弘扬“兴业利民、不懈追求、艰苦创业、团结进取”精神,一个目标瞄下去,一代接着一代干,发展成为集奶牛养殖业、乳制品加工业为一体的大型乳制品企业,成为山西省内规模最大、全产业链布局的乳制品专业产销企业。
回顾这44年的发展历程,古城乳业每一次的发展壮大都是改革大潮涌立之初,每一道门槛的跨越无不是搭上了改革创新的快车。
勇立潮头,以一流标准成就行业标杆
斗转星移,知弱图强。古城乳业缔造了多个行业“第一”,在市场中打造了质量这块金字招牌。这不仅赢得了国内消费者的芳心,还彻底扭转了国人对于国产奶粉的认知。
第一个进军千亩盐碱荒滩,创办了以“五小作坊”为主业的社办小农场;
第一个把社办企业办成的奶牛养殖做成主业骨干;
第一个连续获农牧渔业部部优产品奖;
第一个建成了单塔喷粉能力最大(1000型)的压力喷粉塔;
第一个尝试体制改革乡镇改制吸收农民职工入股;
第一个华北地区乳制品企业建立的以外聘专家为主的“乳品企业研究中心”;
第一个引进外资建立中外合资企业;
第一个整合当地优势资源组建乳品集团公司,统一生产、统一销售;
第一个引进英国APV超高温灭菌设备配套德国康美包无菌保鲜包装生产线生产液态奶的民营企业;
第一个推出保质期8个月的发酵型乳酸菌饮料——酸牛奶饮品;
第一个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山西省第一个中国学生饮用奶定点生产企业;
如此多的“第一个”,让古城乳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勇立潮头,脱颖成山西乳业的龙头老大、跻身于全国十大乳品企业集团之列,也成为全国稳步发展、潜力强大的区域乳制品企业代表。
改革创新,步入发展“快车道”
伴随着乡镇企业民营化改制的大潮,古城乳业为了轻装前进,于2000年底完成了集体股、国有股的买断、退出改制,一家新型的民营企业诞生。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让国人对国产奶粉信心降至冰点,大量的产品下架、销毁,让古城乳业陷入了“两易其主”也没能走出困境的局面。古城乳业与行业其他兄弟标杆企业一同理性分析导致这场乳殇的根本原因,在各级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身体力行自觉落实主体责任,大力重资精心打造特色一体化全产业链。
2010年,郭俊做了接手濒临停产倒闭的古城乳业这个敢为人先的大胆决定。对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一窍不通的郭俊,在投身古城乳业二次创业的一年多里,每天抽出大量的时间学习、了解奶业市场发展趋势,并赴全国各乳品知名企业取经问道,在上级领导、职能部门、业内专家的帮助、指引下,逐渐融入了这个行业。不仅如此,郭俊面对高投入、低产业的实际,深深体会到了科技创新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巨大作用,对照当时企业的实际状况,悟出了导致古城乳业发展受阻的关键所在,找寻到了企业在营销理念、管理模式、人才激励、渠道拓展诸多方面的差距和不足,古城乳业开始谋划着要进行全体系的系统升级、全面创新。
通过强化经营理念,重金外聘专业策划团队,引进营销人才,培训员工队伍,加大产品宣传力度等措施,不断完善下游产销布局、掌控上游稀缺资源,从而打通上下游产销通道,实现了全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平衡,步入了发展快车道,2018年古城乳业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
优化结构,打造全产业链龙头企业
要想在转型跨越发展的大环境下,突破发展滞后的瓶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通过制度改革、思想教育、方法创新等一系列促进民企发展的利好政策陆续出台,作为一家牵动着朔州乃至山西整个奶业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古城乳业是承载产业链、民生、三农等问题的综合体。
实践再次证明,古城乳业在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上做文章,紧抓合作园区、牧场的规范化改造升级、500立方米沼气、年处理20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特别是通过流转农民土地示范带动种植牧草、饲料加工厂解决玉米就地转化增值等方式带动贫困农户脱贫增收的产业带动尝试,更加坚定了充分发挥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的区位优势,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细节关注“种、养、加”的全过程、精心打造“产、加、销”全产业链,把龙头带动、基地联动、科技驱动做实做强,实现企业自身的良好经营、与环境和谐共处、与以周边农民为主的社会多方共赢的奋斗目标。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面向未来,山西古城乳业正不断提品质、创品牌,以晋中加工基地、雁门关大塞北奶源基地为依托,着力构建全程可追溯、更透明的乳业全产业链条,推动我国奶业高质量发展。
文/刘泽林